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哲学 海德格尔相关记录104条 . 查询时间(0.334 秒)
海德格尔引入时间性的路径是:要询问作为在场的存在,就是要就其时间性质追问存在,一句话,“就其时间性质而言,存在就表现为在场”。随着所谓“转向”,海德格尔发现:“《存在与时间》中称为从地平线上突出的(ekstatisch-horizontale,绽出的-视域的)时间性绝非已经就是已找到的适合于存在问题的时间的最本己的东西。” [1]他的意思是,时间是理解存在的要诀,但《存在与时间》中的那种“绽出...
要想探讨现象学方法在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共通性,对本质直观的分析显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本质直观一般被公认为现象学方法的第一共同内涵。反之,要想把握现象学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现象学研究领域在这三位哲学家那里的差异性,那么对反思问题的关注将是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在欧洲哲学的传统中,尤其自笛卡尔以降,反思,即哲学的反思性始终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笛卡尔从外感知向内感知的回溯,康德对知识如...
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     海德格尔  科学哲学       < 2008/1/7
  在“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这个题目之下要谈的,不是海德格尔与通常英美科学哲学的关系──尽管海德格尔与英美后经验主义或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并非没有思想传承关系──而是海德格尔对科学的本质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完全可以纳入广义的“科学哲学”或我所谓的“第二种科学哲学” 的范围。本文着重阐释和分析海德格尔的两个重要思想:“现代科学的本质是现代技术”、“数学化作为现代科学的突出特征属于现代技术的本质”。 ...
海德格尔的《尼采》分为上、下卷(1996-1997年全集版第六卷),计有1050个页面,印成中文恐怕要接近八十万字了。英译者干脆就把根据单行本(1961年)译出的英文版做成四卷,且还把下卷中篇幅较为短小的三章(第八、九、十章)省略了——因为这三章此前已经另有一个单独的英文译本,立题为《哲学的终结》(琼·斯坦博译,纽约1973年)。笔者最近几年的大部分精力耗在《尼采》书的汉语翻译上,现在译文终于完成...
一   我今天报告的标题采用了三个相近、相关的词语,如果把它们回译成德文原文就 是:Transzendenz(超越)、transzendental(先验的)和transzendent(超验的) 。这是我个人愿意采取的译法。众所周知现在汉语学术的译名有点混乱,有时简直让 人不知所从。对于名词Transzendenz,人们没有太多分歧,通常把它译作“超越”, 但也有“超越性”、“超越者”的译法,因上下...
深邃与明晰无非是就思想而言。在通常情况下,明晰的并不一定不深邃,深邃的也并不一定就不明晰。我认为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哲学风格上亦是如此,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非得意味着对立。 胡塞尔本人当然不会赞同这种说法,他对现象学的“看”之明晰性的追求已众所周知。这种倾向往上溯可以追回到苏格拉底的理性论证,笛卡尔的清楚明白的真理,莱布尼茨对充足理由的强调以及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与知识的启蒙等等,它体现出西方理性传统一...
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海德格尔  佛学       < 2008/1/7
在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中,海德格尔与东方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他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和吸取,在东西方哲学的交会中别具一格,十分显眼。因此之故,海德格尔也是在东亚被阅读和讨论得最多的、而且往往是受到比在欧洲更好理解的当代哲学家。[①]尽管如此,对于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直以来还极少有人关注。即便在日本和欧美有一些少量的研究,它们也都只是在讨论禅宗对海德格尔的可能的、而且大都是间接...
1953年-1954年,海德格尔接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手冢富雄教授的采访, 1959年收入《走向语言之途》时,海德格尔用的标题是《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在一位日本人与一位探问者之间》。 很有意思,“探问者”(Fragender)本来是日本人,海德格尔却把它按在了自己的头上。日本人来探问他,他怎么反探问起日本人来了?是对日本文化的尊重吗?东方人特别喜欢这样自鸣得意。海德格尔不也是“探问”过中...
我们知道列维纳斯作为研究生参加了今日来说那场著名的1929年在达沃斯(Davos,在瑞士)发生于厄内斯特·卡西尔和马丁·海德格尔之间的辩论。但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场辩论对列维纳斯思想的重要意义。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辩论,常常是含蓄远胜于直率,远远超出了他们1929年春天在瑞士达沃斯的私人性遭遇。同样地,它也远非意味着一场关于康德或者哲学学科的辩论。事实上,相当持久的卡西尔-海德格尔辩论的重要性,从...
张灿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I  "Phenomenology"译为「现象学」已为华人学术世界普遍接受;但是"Hermeneutics" 之中文译名则众说纷纭:「解释学」、「释义学」或「诠释学」2,至今仍未有一确定的译名。译名之分歧正正指出了解"Hermeneutics" 本身已经涉及到一"hermeneutical problem" :如何以中文理解并且翻译西方哲学传统的问题。事实上,「解释...
张灿辉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I  "Phenomenology"译为「现象学」已为华人学术世界普遍接受;但是"Hermeneutics" 之中文译名则众说纷纭:「解释学」、「释义学」或「诠释学」2,至今仍未有一确定的译名。译名之分歧正正指出了解"Hermeneutics" 本身已经涉及到一"hermeneutical problem" :如何以中文理解并且翻译西方哲学传统的问题。事实上,「解...
海德格尔对桥的现象学沉思的启示在于:让“物”抖落自己的刚性外壳,从而让自身释放到天、地、人、神四相的柔性存在中去;让人之栖居从“遗忘存在”的对存在者的偏执追逐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之栖居那深渊般的自由是其所是地绽露出来,开放出来。
主讲:彭富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记录整理:徐 萍 常旭旻 文本依据《Basic Writings》,段落划分依据《Holzwege》, 中译参考彭富春译《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2月27日   海德格尔思想的勾勒:   粗线条的勾勒往往要回复到最基本的问题,即开端,或者说“本源”。海德格尔的思想必须十分专注才能进入,否则只能似是而非,这样只会影响大家思想...
一、引言 施特劳斯,布鲁姆说他“属于那些为数极少的人,他们的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理论上产生了启发性影响” 。但实际上,施特劳斯活着的时候,除了少数哲学圈子里人以及他的学生以外,基本上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伟大的人。据说自从八十年代末以来,施特劳斯学派在美国政治界的强大影响力突然象火山爆发一样显现出来,以致于美国主要媒体诸如《新闻周刊》、《时代周刊》、《新共和周刊》以及《纽约时报杂志》等惊呼...
本文考察了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对阿那克西曼德的一条箴言的两种不同解读。海氏从其存在论视野出发,认为该箴言所传达的是古希腊人对于在场与在场者的基本经验。海氏的解读赋予了“聚集”、“嵌合”、“一”以优先性,认为开端处的“裂缝”是消极的、派生的,必须要被克服。但德里达认为海氏的解读错失了另一种本源意义上的“裂缝”。这种“裂缝”不仅不应当被克服,反而应当在开端处就予以保持,如此才能给他者、未来和正义的到来保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