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应用语言学 >>> 语言教学 话语语言学 实验语言学 数理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 翻译学 应用语言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应用语言学 译者相关记录61条 . 查询时间(0.057 秒)
2022年11月26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西部会议中心召开。百余名专家学者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为主题,就“汉学家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学的海外受众与文明互鉴”等5个议题深入探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方法和路径,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献计献策。
章文: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心态大有差异。开眼看世界是晚清民国时提升自我的必要手段,所以翻译才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为人所重视。其次,不同的领域评价标准也并不一致。在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用性”才是最高标准,人们更多地关注翻译有没有带来新的东西,能不能带来实际的好处。但学术作为一个专门性很强的场域,作为一个理应向前推进人类知识界限的场域,“实用性”显然不是最重要或者说是唯一重要的标准,“创造...
2021年11月8日,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系创始系主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兼《上海翻译》主编何刚强应邀回校,为学院师生带来“中华文化外译者需要的‘三件套’”的讲座。讲座由翻译系教师王炎强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系教师张晓雪、翻译系教师姜倩参与座谈。几位嘉宾对中华外译和译写的分享让听众受益良多。
2021年10月16—17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译者行为研究新发展”,探讨译者行为研究的新路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主编周长银表达了对广大翻译学者学术发展的殷切期望;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教授周领顺指出本次论坛规模大、论题多、视角众、学术含量高;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
科技语篇的功能在“达意”,而非“传情”,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翻译中译者的创造 性持怀疑态度。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科技翻译需要译者的创造性:第一,任何功能语篇的翻译都是融科学 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科技语篇亦不例外;第二,民族间思维与语言的差异性使科技语篇的翻译须臾 不能离开选择词语、调整句式、修饰行文等艺术加工,而不是像不了解科技翻译甘苦之人所想象的那样, 可以词对词句对句机械翻译;第三,各...
翻译是译者进行多维度适应选择的活动。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尤利西斯》萧乾、文洁若译本和金隄译本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译本在语言层面都做出了相应努力。相较而言,在交际层面上,萧乾、文洁若译本在文化层面对原文考虑的多一些,而金译本在交际层面对原文考虑得更多。
自由间接话语蕴含双重声音,叙事内容和转述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英译关涉表征内容和表征方式两个维度。本文以葛浩文英译《骆驼祥子》为例,探讨汉语自由间接话语英译的译者行为规律。研究发现,汉语自由间接话语的英译总体上体现了译者内容“求真”、形式“务实”的译内行为以及形式“求真”、内容“务实”的译外行为。译者受语言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制约,力求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维系自由间接话语译文求真度和务实度之...
通过自建汉学家英译小说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有关中国文化元素的译介操作规范进行标注、统计和分析,发现汉学家译者总体上遵循“以读者为导向,兼顾文化特色性和译文接受性”的操作规范,具体表现为直译显化文化意象、归化顺应读者期待和变译求同文化差异。汉学家译者倾向于对乡土方言、口头称谓、宗教文化词、度量衡单位、特色民俗文化等进行归化处理,采用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加释和直译加意译等方式对文化意象进行显化明示,全译...
2019年9月19日,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第11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新闻发布会上,初评结果正式对外公布,包括我院张亘教授翻译的《主体性与真相》在内的10部译著入围终评,得到了评委的肯定。终奖入围者之一张亘教授,现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文论和文本分析。2005年至今在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国研究所与法语系工作。张亘教授于2010年破格晋升教授,2012年入选武汉大...
翻译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兼具制度化属性和市场化属性,表现为制度化翻译和市场化翻译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下的译者分别为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译者因政治文化身份不同表现出差异化的译者行为。本文通过对比端木蕻良两篇小说的沙博理译本与葛浩文译本,借助“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分析两译者的行为,进一步探究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在语言求真与社会务实之间的行为偏重,找出译者行为背后的依托。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陷入困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翻译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持续不断的话题之一,从而衍生出对译者行为系统深入的探索。译者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包含诸多固有的矛盾体。其中,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和规范化,基于主体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构成一对既难以消解又互有关联的问题。本文试图基于翻译规范理论探讨应用翻译译者的自主性。笔者认为,译者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有其自身的实践...
本文认为,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跳出了前期“顾此失彼”的“文本批评视域”和“文化批评视域”的藩篱,从“译者批评视域”出发,回归到对译者和文本的首要关注。这一理论既采纳了中国传统译论之长,也吸收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思想的多元成果,着重在译者“意志”和行为结果(译文)之间建立联系,以描写研究的方法动态地评价译者行为的合理度,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翻译批评中存在的诸多具体问题。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
作为“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的倡导者,作者讨论了译者行为研究的意义与译者行为批评的学派意识、译者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路径、学界对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反响,并对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译者行为研究具有可持续性,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也需要不断完善,以便为翻译批评作出更大的贡献。“译者行为研究”与“译者行为批评”是研究领域与研究工具之间的关系。为了使描写和研究做到...
熟语在小说中一般起到简练语言、展现地域特色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本文选择老舍短篇小说《黑白李》的王际真(Chi-ChenWang)英译本、莱尔(WilliamA.Lyell)英译本和科恩(DonJ.Cohn)英译本,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对三个英译本中熟语的翻译进行描写性对比与评价,发现三个译本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一体中都偏向“务实”一端,但相比较而言,王际真译本务...
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是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学的一部分,其英译问题也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学界对于译者模式这一话题争论不休,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译者模式为“汉学家+中国译者”。本文从葛浩文英译莫言的10部小说入手,从中筛选出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乡土语言表达,从意义、乡土味和流畅度等三个角...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