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大气科学 青藏高原相关记录314条 . 查询时间(0.062 秒)
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多年冻土作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系的重要因素,是客观刻画高寒草地生态承载力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的21个气候模式的RCP4.5和RCP8.5情景预估结果,分析了全球变暖1.5℃和2℃阈值时青藏高原气温年和季节的变化特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汪涛团队利用遥感信息、器测降水资料和再分析产品,重新审视了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对印度夏季降水的动态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之前欧亚大陆中部(包括欧洲东部、西西伯利亚、中亚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春季积雪与印度夏季降水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1990年之后该负相关关系逐渐消失(图1)。围绕该现象的成因,研究进一...
基于1980—2016年的4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资料、MERRA2资料、ERA-Interim资料和JRA-55资料),采用计算大气热源的正算法和倒算法,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计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计算方法和资料均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正算法只能得到整层热源,而倒算法可得到热源垂直结构,但其结果准确性依赖于再分析资料精度;(2)对比4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结果发现,正算法结...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卓越创新中心姚檀栋院士研究团队近期发表的一项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该团队的研究人员游超致力于利用青藏高原冰川雪冰记录证据开展生物质燃烧变化的研究。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发现,青藏高原藏东南地区的冰川雪冰层中的左旋葡聚糖含量变化和印度半岛北部地区生物质燃烧季节变化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You et al., 2016, JGR)。在此基础上,游超及其合作者...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中心博士后周旭与合作者在区域气候模型WRF中引入了随高度呈指数衰减的次网格地形动力学参数化方案,对高原西部的冬季月份降雪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引入参数化方案后,模式显著改进冬季高原以及周边的风速(图1)和大气环流的模拟,减小了西风水汽传输通量(图2a),从而明显减小了模型对高原西部降雪量的高估(图2b-c)。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中心博士后周旭与合作者在区域气候模型WRF中引入了随高度呈指数衰减的次网格地形动力学参数化方案,对高原西部的冬季月份降雪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引入参数化方案后,模式显著改进冬季高原以及周边的风速(图1)和大气环流的模拟,减小了西风水汽传输通量(图2a),从而明显减小了模型对高原西部降雪量的高估(图2b-c)。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马耀明研究员课题组的刘莲博士生及其合作者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模式,开展了6组数值实验(陆面过程方案选取CLM、Noah、Noah-MP,初边值条件来自ERA-Interim和NCEP-FNL),评估了WRF模式对2017年3月青藏高原地区一次大范围的降雪事件模拟...
青藏高原地形强迫对我国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90周年所庆之际,大气所吴国雄院士研究团队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关于青藏高原感热驱动气泵(TP-SHAP)及其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研究进展。并从能量(θ)、位涡-加热(PV-Q)、和角动量守恒(AMC)的不同角度阐述其影响机制。
《自然-通讯》杂志于近日发表了大气科学学院郭维栋教授课题组的论文“Influence of Tibetan Plateau snow cover on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t medium-range time scales”。该论文揭示了青藏高原雪盖高频变率对大气环流中期过程的影响,增进了对青藏高原雪盖多时间尺度变率的认识,并希望以此引起学者们...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高艳红及其团队对比站点观测数据、格点观测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及动力降尺度WRF模拟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随海拔分布的变暖特征。结果显示,动力降尺度结果比ERA-Interim能够更好再现观测资料显示的5000m以下随海拔分布的变暖特征。5000m以上三套数据表现不同。网格化观测数据外推结果显示同样存在明显...
日前,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18年学术会议在西藏林芝举行。会上,主办方颁布了“第十一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名单,共有1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我校大气科学学院王子谦研究员因在青藏高原气候效应研究方面成绩显著而获此殊荣,是本次唯一一位气象学研究领域的获奖者。
因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特聘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陈德亮课题组采用天气气候学统计方法对比评估了6种常用的环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模拟退火多元随机聚类分析方法(SAN)在计算效率和适用性比较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基于SAN分型方法对亚洲区域 500 hPa 位势高度变化特征的提取结果,进一步展开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与青藏高原日平均温度变化关系的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祁...
地学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ACP) 近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康世昌团队与北京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等合作研究成果“Multi-year monitoring of atmospheric total gaseous mercury at a remote high-altitud...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谭亮成联合国内外同行,以四川南部神奇洞的2根石笋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整个青藏高原东南部过去2300年以来分辨率约5年的季风降雨变化历史。研究显示过去2300年以来,该地区季风降雨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上叠加有数个年代-百年尺度的波动事件。其中,两个最显著的湿润期发生于公元60-280和370-510年,而最干旱的时期则是最近200年。另外,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