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天气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气学 青藏高原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065 秒)
对流层大气位涡的源汇位于地表。2023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地表位涡强迫对大气环流异常的重要贡献。之前,国际上关于地表位涡强迫的研究多聚焦在阿尔卑斯山地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实验室吴国雄院士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大气位涡的重要源汇区,其地表位涡强迫对东亚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极端天气过程均具有重要影响(Wu et al., 2020; He et al., 2022; Ma e...
地表反照率表征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是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参数。青藏高原冬春季降雪频繁,地表反照率在降雪和随后的积雪演变过程中剧烈变化,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循环有很大影响。目前广泛使用的Noah陆面过程模式由于缺乏对地表反照率方案考虑,导致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出现较大的气象要素模拟偏差。随着卫星遥感反照率反演精度提高,利用卫星遥感反照率数据如何改进模式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该方案在青藏高原降雪过程...
中国新闻网西宁2022年2月18日电 (记者 孙睿)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科院”)相关专家18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该院史培军科研团队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该研究成果显示,观测显示气候变暖将缓减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缺氧健康风险。
近期,记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集成项目“青藏高原地-气耦合过程对区域灾害天气的影响”项目组了解到,2021年该项目进入全面集成研究的重要阶段,将继续开展高原地-气耦合过程大气热源结构与变化特征及其灾害天气影响、高原地-气耦合过程多尺度环流系统形成机制及其灾害天气影响、高原山地特色天气分析诊断方法与数值预报技术的深入研究;将完成高原热源、环流系...
2021年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在青海茫崖站布设工作。
2021年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完成在青藏高原主体区域布设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站网工作,建成青藏高原首个对流层大气微波辐射计观测网络(以下简称“观测网络”),可为高原天气监测预警、数值预报等提供连续观测数据和决策依据。
在大气科学领域的众多成果中,垂直运动方程和位涡理论是中纬度天气、气候动力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成就。近期,我所吴国雄院士团队通过提出一个新的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将垂直速度的发展与非绝热加热和准地转位涡平流联系在一起,并以2008年1月18-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为例,解释了冬季青藏高原大地形如何影响下游天气过程的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马耀明研究员课题组的刘莲博士生及其合作者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模式,开展了6组数值实验(陆面过程方案选取CLM、Noah、Noah-MP,初边值条件来自ERA-Interim和NCEP-FNL),评估了WRF模式对2017年3月青藏高原地区一次大范围的降雪事件模拟...
2016年11月9-10日,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重大项目“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项目支持下,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学术交流会”。会议围绕青藏高原及周边资料融合技术分析、青藏高原陆面与边界层物理过程、青藏高原云降水物理过程及大气水循环、青藏高原影响及下游天气诊断与预报、青藏高原对我国旱涝影响机理及预测...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冯新斌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在青海省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对大气三种主要形态汞,气态单质汞(Hg0)、气态氧化态汞(GOM)和颗粒吸附态汞(PBM)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24个全球本底站中唯一位于欧亚大陆深部的大气基准站,也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此次工作的开展...
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标志,是生物学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影响生物成种的因素很多,例如地质事件以及环境变化均会造成物种的隔离,进而促进物种形成和分化;相反,杂交带来的基因流则促进种群之间的相互融合。此外,生物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造成的生态位分化,也会起到隔离的作用,限制杂交的频率和范围。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75个地面气象台站的云量日均值资料,采用正交经验函数 (EOF) 和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分析了高原地区1971-2004年总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总云量分布呈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的态势,且年与四季总云量变化都存在显著下降趋势。进而,研究了高原总云量变化与其他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其中,(1) 高原总云量与日照时数、日较差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本文从云的辐射效应出发,解释...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高原上空100 hPa高度场及其东侧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场的时空联系和旱涝预测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加热场与高度场的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高度的时空相关;前期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通过影响后期高原上空100 hPa高度场,导致未来高原东侧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加热场-高度场-降水场之间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反映了川渝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因子...
为得到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平均垂直环流的图像,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利用美国NCEP/NCAR1961~1990年30年平均的ω、u、v、z等再分析格点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图,分析了它们的年变化特征和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夏半年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有很大的年变化;揭示了夏季在西北干旱区和华北半干旱区分别存在干旱和半干旱经圈环流,夏季在高原32...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夏过渡季节青减高原非绝热加热和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渡季节的早期(5月中旬以前)青藏高原总非绝热加热与感热加热的时间演变曲线趋势一致,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期的环流演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时间演变与北半球环流的季节变化和亚洲夏季风爆发有很好的相关.在过渡季节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变化引起了海-陆热力差异对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