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质学 生态系统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206 秒)
河流湖泊沉积物氮的内源释放是水体氮的重要来源之一。氮的内源释放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影响因素多、机制复杂、难以定量等特点,因此对河-湖生态系统中氮内源释放过程的研究仍然相对匮乏,特别是缺少完全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模型。生态补水是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重要举措,然而,补水条件下富氮河流水体-沉积物界面氮迁移转化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水体氮素浓度变化的影响更加复杂。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严重破坏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导致约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202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研究员张华、硕士研究生角升林和蔡垚峰博士,与南京大学及云南大学的合作者,通过高精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环芳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证实二叠纪末存在大规模高温野火燃烧事件,为了解该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过程提供了重要证...
目前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干旱指数逐年上升,全球干旱面积仍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水资源匮乏是限制这些区域发展的瓶颈,揭示区域水分循环和耗散的机制是研究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由植物引起的地下水蒸散发(ETg)是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ET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计ETg对于进一步研究河岸林生态系统水平衡、揭示荒漠河岸林水分运动机制、合理利用地下水...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对火的掌握使人类开始统治自然世界。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证据,表明古人类用火焰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这项研究结合了非洲东部马拉维湖北岸的考古证据——可以追溯到9.2万年前的石制品集群,以及古环境数据,证明早期人类是生态系统工程师。他们使用火阻止了该地区森林的重新生长,创造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广阔原始森林。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
全球暖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过去一年,地球似乎进入了“燃烧”模式,火灾新闻(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亚马逊雨林大火、美国加州大火、俄罗斯西伯利亚大火、中国四川凉山大火等)屡登国际头条。其中,澳大利亚森林大火过火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烧毁3000多所房屋,造成33人死亡,近三十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旅游业损失近10亿澳元。这些大火对全球经济、社会、环境和气候造成严重影响,但由于缺乏海上观测数据,大...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团队以贵州省不同汞污染类型(花溪—背景区、垢溪—土法炼汞区、四坑—废弃汞矿区)的稻田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稻田表层土壤和水稻根际土壤,采用特定微生物促进/抑制剂添加实验结合单一富集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202Hg2+和CH3198Hg+),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汞的甲基化速率和去甲基化速率,研究了不同污染类型稻田土壤汞甲基化/去甲基化的微生物代谢过程(图 1)。
中亚拥有世界最大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尽管学者们猜测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与现代时期具有显著差异,但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宏祥副研究员、常存高级工程师参与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Carina Hoorn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结合精确的中亚花粉化石记录与地质、动物区系和气候数据,重建了4300万年以来荒漠草原...
近期,中国科学院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格局与过程团队张更新研究员等在中国西藏墨脱县的嘎隆拉山跨越3000米的海拔梯度(图1c),通过对植物、细菌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与分析,探讨了地质过程和当代环境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基于嘎隆拉山700-3760m 六个垂直植被带(从热带季雨林到寒冷灌木草甸)18个样点的植被调查和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研究生赵向东和郑大燃博士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长庆油田解古巍工程师等合作,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三叠统湖相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湖泊生态系统在中三叠世中期就显示了明显的恢复。同时,研究层位也是长庆油田的重要产油层,同位素年代学和地层学的研究结果也为精时地层对比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定年和化石证据。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领衔的中瑞科研团队,与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Vivi Vajda合作,在《地质学杂志》(Geological Magazine)在线发表了关于四川盆地南部晚三叠世陆相生态系统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发生过至少5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深刻影响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走向,并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启示。对这些大灾变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入研究,通常需要完好的地层和化石记录(如“金钉子”剖面、特异埋藏化石群等)、高精度的地质时间卡尺、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等条件,不易具备,因此具有较大难度。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刘俊与中外学者合作,针对2008年在云南罗平县发现的三叠纪海洋顶级掠食者——“张氏幻龙”化石进行了长达6年的研究,揭示了张氏幻龙及其对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绝灭之后生物圈复苏的意义,日前,这项成果在世界知名学术刊物《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刊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