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三叠纪相关记录70条 . 查询时间(0.055 秒)
盘古大陆(Pangea)的聚合和裂解引发的板块汇聚和大洋扩张是晚古生代以来全球板块构造研究的前沿热点。位于亚洲中东部的中亚造山带(又称阿尔泰造山带),即古亚洲洋构造域,记录了由古亚洲洋闭合引发的欧亚大陆各块体的碰撞拼合过程,是构建现今欧亚大陆格局的重要造山带。同时,它是全球显生宙地壳增生和改造最显著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大陆成矿域,其成矿过程与增生造山、构造体制转换和新生代改造等密切相关。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Norell等人曾于2020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he first dinosaur egg was soft,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412-8),用拉曼光谱和组织切片等手段,证明发现于阿根廷的鼠龙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发现于蒙古的原角龙蛋(晚白垩世)为软壳蛋,并用祖先状态重建得出最早的恐龙蛋为软壳蛋的结论...
三叠纪末期曾发生地质历史上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一,导致大量陆地生物灭绝。恐龙却避过了这一灾难,并于三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后迅速占据生态主位,称霸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造成三叠纪末陆地生物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恐龙为什么能在生物灭绝的天灾中得以生存,并于灾后蓬勃发展?
三叠纪末发生了地质历史上五次之一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了大量陆地生物灭绝,但恐龙却避过了这一灾难,并于三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后迅速占据生态主位,称霸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造成三叠纪末陆地生物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恐龙为什么能在生物灭绝的天灾中得以生存,并于灾后迅速发展?
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昆虫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此事件后,昆虫整体面貌从“古生代昆虫群”进入“现代昆虫群”。因此,三叠纪时期的昆虫化石不仅为我们了解昆虫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响应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重建现代昆虫多样性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古生物学家最初根据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得出地质历史时期存在五次大灭绝事件,后来研究者提出在陆地生态系统也同样发生了大灭绝,而且可能是基本同时的。不过,在陆地生态系统是否都发生过大灭绝事件,以及海陆同时性目前都经常受到质疑。过去的多样性分析基于全球性的数据库,忽略了不同气候带、不同环境下多样性变化的信息。近年来通过不同区域生物群演替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更真实的演化格局。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刘俊研究员近年来和国外同行合作,通过仔细分析二叠纪三叠纪转折时期(距今约2.6亿年-2.47亿年)的全球四足动物记录,最新研究揭示二叠纪晚期(距今约2.58亿年)的全球降温事件以及最末期(距今约2.52亿年)开始的升温事件如何塑造当时的四足动物分布格局。
三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和真蕨植物群落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带领的国际科研团队首次聚焦该领域,用来自中国本土的化石发出中国的声音,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全球与行星变化》。
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被认为是显生宙以来最严重的五次灭绝事件之一,全球海陆生态系统受到重创,并导致约80% 的物种消失。相比于海洋而言,陆地生态系统也受到这次大灭绝的巨大影响,但对陆地植物多样性损失的严重性却不甚了解,尤其对植物大化石多样性丧失的严重程度缺乏系统性研究。追踪植物大化石属种多样性变化及生存环境,可为研究陆地植被的灭绝速率和演化模式提供更直观有效的方法。
海沟-斜坡盆地(trench-slope basin)位于活动大陆边缘海沟内斜坡,夹持于海沟与斜坡高地之间,不整合于增生楔(accretionary wedge/complex)之上。盆地的形成与沉积重填过程与增生楔变形密切相关。地球物理与地质调查显示现今增生楔内部俯冲期构造(逆冲断层、正断层、底劈等)不仅卷入海沟-斜坡盆地沉积,而且控制盆地内部沉降中心分布。因此,盆地呈现的幕式沉积、变形过程是反...
2020年10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 PeerJ 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云南罗平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齿鱼科鱼类,命名为云南暴鱼。它体长34厘米,是2.44亿年前(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在食物网中占据较高的位置。云南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更新了人们对罗平生物群的食物网结构和三叠纪生物复苏的认识。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李建国研究员研究团队以他们所取得的材料和进展为基础,结合他人的研究,为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叠系-古近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多门类综合生物地层框架。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地质学综合期刊《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全球海陆生态系统受到重创。相比于海洋而言,对陆地生态系统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对薄弱,特别是针对处于东特提斯洋的东亚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响应的研究甚少。我国华南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地层发育连续,化石丰富,为深入研究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0年7月23日消息,该所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科研机构人员通过合作,将研究聚焦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遗迹学记录,系统梳理和评估了对应用于反映生态系复苏的所有遗迹学指标,并界定了每个指标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遗迹化石属种多样性和遗迹阶层的精细分析解读,能为底栖造迹生物复苏提供良好指示。这一工作筛选出了可以合理应用的遗迹学指标,并指出其具体使用的注意事项,同时也摒...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