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分子物理学 >>> 原子与分子理论 原子光谱学 分子光谱学 波谱学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分子物理学相关记录357条 . 查询时间(1.621 秒)
在多相催化过程中,金属位点对原料和中间体的吸脱附是决定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探究金属原子排布序列影响金属位点吸附性能的微观机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何鹏团队与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合作,使用13C固体核磁共振解析了含有一维金属-氧链的混合金属MOF-74材料中Mg2+离子和Co2+离子在原子尺度上的排列状况,并建立了上述原子尺度结构信息与宏观气体吸附性能之间的联系。
高端芯片制造是我国科技高速发展的瓶颈,而材料外延生长是芯片制造的前端工艺和基础。分子束外延(MBE)凭借其对原子层沉积的精准控制,已成为芯片原子级制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半导体外延制造过程中,芯片材料的异质异构特性以及生长环境的波动使得缺陷难以避免,严重影响了芯片的性能和良率。
自然界中,头足类动物通过肌肉牵引色素细胞使其发生机械性扩张/收缩变化的方式,动态改变皮肤局部或整体的颜色,从而传递警示、求偶信息或伪装保护自身。受此启发,近十年间,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众多信息显示及变色伪装系统,如利用荧光分子直接在基底材料上书写静态信息或者通过刺激响应的可逆共价作用或非共价网络构筑动态信息。然而,单一的显示模式加剧了信息被破译的风险,而这些策略难以在制备后实现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模...
人们感受到的诸般气味,源自嗅觉系统对经由空气传播的物质分子的编码表征。分子是保留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亦常被视作嗅觉加工的基本单元。2024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雯团队发现,气味分子对嗅觉系统而言并非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嗅知觉表征包含气味分子的亚分子结构信息。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诱导发光技术,通过调控分子界面能级排布,首次观察到超常明亮的单分子上转换电致发光现象,提出和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高效上转换发光机制,并且从理论上阐释了界面能级排布对单分子电致发光行为的影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于2月23日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临界现象在自然界极其普遍,材料在临界变化时具有明显的原子动态无序和临界涨落,从而导致异常的物理性能。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发现了材料动态相变过程中的电阻率ρ和塞贝克系数α均急剧增加,导致异常高的热电性能优值(Adv. Mater. 2013);基于对经典热输运方程的校正,阐述了相变过程中吸放热对热流传输的影响(Adv. Mater. 2019)。热电效应与临界现象的结合引出了临界...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研发高效催化剂,可显著降低能耗,发展新的绿色化学过程。一般认为,载体上的金属原子提供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而活性金属位点是静止不动的,导致载体上远离金属位点处的中间体无法转化,限制了金属催化剂效率的提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锶原子光晶格钟。根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统不仅是当前国内综合指标最好的光钟,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达到上述综合指标的国家。该成果对未来实现远距离光钟比对、建立超高精度的光频标基准和全球性光钟网络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相关成果于1月12日发表于国际计量领...
2024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非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连续全水深潜标观测,阐明了南海北部风生近惯性内波深层传播特征,进一步完善了风生近惯性内波对深层混合贡献的认识,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深海研究I》(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维持分生组织、促进维管组织分化、调控叶片衰老和促进再生等。以往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的信号传递类似于细菌的双组分系统,通过磷酸中转系统将信号从细胞膜传递到细胞核内,进而激活特定的下游基因表达。此磷酸中转系统的最终目标是一类名为B型ARR转录因子(B-ARRs)的蛋白,它们包含保守的N末端接收结构域(Recei...
最近,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吴长征教授课题组发现有机分子与无机结构形成磁性交换新机制,获得高居里温度(> 400 K)和强磁性(4 emu.g-1)的二维铁磁分子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以“Room-temperature long-range ferromagnetic order in a confined molecular monolayer”为题于2024年1月1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物理》杂...
近代物理所原子物理中心马新文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反应显微成像谱仪开展了ArCH4团簇的碎裂实验,在原子间库仑衰变诱导分子电离解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于2023年12月18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近日首次通过实验证实在原子核基态中存在分子型结构。该研究于2023年11月21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2023年9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穆斯堡尔谱研究组(DNL2005)王军虎研究员、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张涛院士和比利时鲁汶大学Yann Garcia教授共同编著的英文专著Mössbauer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s in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由Wiley-VCH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和苑震生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复旦大学周游合作,使用光晶格中束缚的超冷原子,通过制备二维原子阵列、产生原子比特纠缠对、连接纠缠对的分步扩展方式制备了多原子纠缠态,并通过显微学技术调控和观测了其纠缠性质,向制备和测控大规模中性原子纠缠态迈出重要一步。近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以《光晶格量子计算机的里程碑》为题进行了报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