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人类学 最晚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221 秒)
2023年来,根据全球超过20个板块或地体的资料,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LOME)第一幕后与第二幕后的两个腕足动物群已得到识别。其中,第一幕期间的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长期受到关注,并已有深入研究。而第二幕开始后的腕足类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Edgewood-Cathay Fauna,简称EC动物群)同样是探讨...
2022年8月26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人类演化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发表题为“Evidence for the latest fossil Pongo in southern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距今最晚的猩猩化石记录。该发现为探索早期猿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云南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合作报道了临夏盆地发现的剑齿虎属新材料,该研究在线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
古猿在中新世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南部(图1),到了晚中新世晚期,它的数量在非洲和欧洲大幅减少,而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却发现了多种禄丰古猿(约12-6 Ma)化石记录。根据地质记录,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过重大转变,这种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及习性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为什么云南能成为晚中新世古猿“避难所”, “避难所”里的古猿最后又何以消失?在过去的30年间,不...
2014年3月出版的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徐光辉副研究员和研究生王敏完成的一篇题为“中国晚白垩世第一件反鸟”(The first enantiornithine bir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China)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临夏盆地发现了一种新的晚中新世柴达木兽化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57卷2期)上。
江西省萍乡地区自2002年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已在10多个地点采集了近200枚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并于2008年发现恐龙骨骼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课题组王强博士等,依据采自江西省萍乡地区上白垩统周田组的恐龙蛋化石,在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动物学报》(51卷2期)上报道了蜂窝蛋科(Faveoloolithidae)副蜂窝蛋属(Parafaveoloolithus)一新蛋种: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等人在内蒙古临河巴彦满达呼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新发现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戈壁乌拉特龙(Wulatelong gobiensis gen. et sp. nov.),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动物学报》(51卷2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2011年9至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对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福岩洞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约20平方米,出土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2013年5月出版的《人类学学报》刊发该项发掘报告,研究人员依据铀系法初步年代测定和动物群面貌判断,古人类活动的年代大致为晚更新世,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将为探讨古人类在该区域的演化和生活方式...
梅氏犀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动物区,在欧洲、西伯利亚和我国北方较为常见,一般被认为是北方温带环境的代表物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少坤和黄万波等在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距今大约13150年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31卷4期)刊发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兆群等人最近发表了关于内蒙古大庙晚中新世仓鼠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发表在最新的《古脊椎动物学报》(49卷2期)上。
晚中新世是古老仓鼠类型向现代属种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村附近DM02地点新发现的仓鼠科化石一新种,吴氏微仓鼠Nannocricetus wuae。 该种臼齿低冠,齿尖呈尖锥形;m1的下前边尖呈单尖,具有向唇、舌两侧延伸的脊,无下中脊或极微弱;m2下前小脊很退化,下中脊有或无;M1前边尖窄,轻度二分;M3长大于宽。 不同于被归入Cricetodontinae的Megacr...
古地磁测年表明,甘肃董湾晚新近纪剖面代表了7. 3~3. 5Ma间的连续风成古土壤堆积。 在74.8m厚的剖面上,发现了小哺乳动物化石层位40个,共产出小哺乳动物39种。 根据小哺乳动物组合特点,董湾剖面可以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I+II 带为晚中新世晚期,相当于保德期;III+IV带为上新世早期,相当于榆社期早期。 中新统/ 上新统界线(5. 33Ma)位于剖面距顶部35.5m处,比以鼢鼠Mes...
期刊信息 篇名 中晚全新世界世江汉平原沔城地区古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 语种 中文 撰写或编译 作者 朱育新,王苏民,羊向东,吴瑞金 第一作者单位 刊物名称 湖泊科学 页面 1999,11(1),34-39 出版日期 1999年 月 日 文章标识(ISSN) 相关项目 东亚冬季风气候敏感带晚第四纪环境变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