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 共查到人类学 临夏盆地相关记录6条 . 查询时间(0.156 秒)
古麟属(Palaeotragus)是欧亚大陆新近纪地层中常见的化石长颈鹿类,构成了长颈鹿科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该属以体型较小,脖子相对短,下前臼齿臼齿化程度较高区别于其他长颈鹿类。2023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张媛在侯素宽副研究员的指导下,系统研究了甘肃临夏盆地的古麟属下颌材料,分析了古麟属下颌材料的大小以及形态变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古麟属各种的有效性。相关成果...
2018年5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课题组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一件骨骼保存近乎完整的新雉类化石材料。该标本发现于青藏高原毗邻区域——临夏盆地的和政地区,距今700-1100万年,保存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鸟类特化卷曲加长的气管化石,以及进而对于叫声(鸣唱或者鸣叫)改变的最古老证据。鲜有化石可以直接指示已经灭绝的鸟类是如何鸣叫的,但是这件新...
2018年5月26日,古脊椎所周忠和课题组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一件骨骼保存近乎完整的新雉类化石材料。该标本发现于青藏高原毗邻区域——临夏盆地的和政地区,距今700-1100万年,保存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鸟类特化卷曲加长的气管化石,以及进而对于叫声(鸣唱或者鸣叫)改变的最古老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甘肃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长期进行合作,研究临夏盆地发现的大量保存精美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邓涛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李刈昆以及古脊椎所、和政古动物馆的相关人员,对晚中新世高家山地点发现的三趾马化石及其伴生动物进行了详细研究,相关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Historical Biology期刊上。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丰富,之前的研究将其概括为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临夏盆地发现了一种新的晚中新世柴达木兽化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57卷2期)上。
铲齿象是一类绝灭的长鼻类,生存于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的欧亚大陆,并有证据证明在晚中新世时到达美洲。这类奇异的动物最早于1927年由Borissiak报道,发现于高加索库班地区的中中新世早期地层。此后美国中亚考察队在中国内蒙古通古尔地区最晚中中新世地层发现了大量的该类材料。Osborn在1936年报道这些材料时,将其伸长而扁平的下颌联合部与一把大铁铲并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铲齿象”由此蜚声中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