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形态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遗传学 作物生态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农艺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学 野生稻相关记录107条 . 查询时间(0.111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克隆了栽培稻和南方野生稻种间杂交不育新位点,揭示了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一个毒药-解毒元件,可选择性败育不包含该元件的花粉,进而控制水稻种间的生殖隔离。该研究对进一步解析杂种不育机制和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国家种质广州野生稻圃建于1989年,2009年改扩建搬迁到白云试验基地,占地面积7500m2,设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及外引野生稻四个保存区,采用种茎盆栽保存为主,种子入库保存为辅的双轨制保存法。现有粤、琼、湘、赣、闽等省及国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野生稻资源5098份,以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及疣粒野生稻为主,包含了20个稻属物种。
2023年1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一个来自野生稻的新的基因位点,可以提高栽培稻粒长和粒重,揭示了新的水稻粒长调控途径,为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2022年2月,中国水稻研究所超级稻育种课题组在《作物学报(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通过上调Ehd1促进普通野生稻抽穗的QTL -qHD1b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Fine mapping an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of qHD1b, a QTL that promotes flowering in common wild rice (O...
近日,中国野生稻研究领域权威著作《中国野生稻》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野生稻》是中国资深野生稻研究专家几十年研究的成果总结,是目前代表中国野生稻研究领域最权威的著作之一,已入选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成就和最新进展,在全面介绍我国野生稻普查、考察、搜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我国野生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环境,...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至2050年前粮食产量需要再增加50%才能完全满足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是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都为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水稻是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主粮。虽然我国在水稻育种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然迫切需要新策略来应对未来的粮食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粮食危机应对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是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性进展,未来四倍体水稻新作物的成功培育有望对世界粮食生产带来颠覆性的革命。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
种子的落粒性是水稻驯化的重要性状之一,同时与水稻的收获产量息息相关。野生稻易落粒,以便于种子扩散、繁衍,但落粒性强又会在种子成熟过程中自然脱落,导致产量损失。通过长期驯化选择,人类逐步获得落粒性弱,适宜于人类生产活动的栽培品种类型。到目前为止,对水稻落粒性的分子调控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难以指导育种实践。
为挖掘和利用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对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2个居群(石湖潭和古糖)67份材料的苗瘟、叶瘟和穗瘟进行抗性鉴定评价,并用Pi9、Pid2、Pi5、Pi2、Pi54和Pikm共6个抗性基因的功能标记分析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病级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31.65%~43.46%之间,苗期平均病级为7.51,分糵期和成熟期平均病级分别为5.15和5.84,2个自然居群3...
从日前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杨庆文研究员牵头完成的“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野生稻是水稻品种改良重要的基因资源,也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我国境内分布着三种野生稻: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是世界上野生稻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南野生稻“野败”不育基因的发现,成功实现了...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栽培稻的野生祖先,也是水稻改良过程中的重要种质资源。普通野生稻经过近万年的驯化到农家品种,进一步经过近百年的现代育种得到现代栽培稻品种,这一过程伴随着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和很多优异基因的丢失。育种家在现代育种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水稻重大改良过程中的很多重要基因,如袁隆平院士创制“三系法”杂交水稻过程中关键的“野败”基因,就是来自于普通野...
盐胁迫是影响盐/碱稻区水稻产量的主要逆境因素。研究耐盐相关基因,对于培育水稻抗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OmR40c1是从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中分离获得cDNA序列,与已报道的受脱落酸与盐诱导的OsR40c1的CDS序列完全相同,但在5′端UTR和3′端UTR区域有差别。有关OmR40c1基因功能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初步分析OmR40c1在水稻耐盐性中的作用。对栽...
掌握温度对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及其后代化感作用的影响, 对开发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化感抗草基因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直接树脂吸收法收集不同叶龄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在各温度条件下的根系分泌物,并以稗草作为受体,测定其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温度、叶龄和温度×叶龄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影响与其自身化感潜力正相关,且对强化感和中化感潜力水稻(OL、F1、RL159 和RL169)的化...
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在普通野生稻化学计量特征的地理格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探明了普通野生稻氮磷元素地理变异程度。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植物生物学》。
用Unispec光谱仪测定水稻颖壳反射光谱,筛选对水稻颖壳色素敏感的色素指数,用筛选出的最佳植被指数NDVI作为检测颖壳颜色的指标,测定106个家系的颖壳颜色用于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2个与颖壳颜色相关的QTL,其中有4个来源于栽培稻特青,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RM243附近,贡献率为5%;第7染色体RM295、RM481和RM82附近,贡献率分别为4%、7%和4%。另外8个QTL位点来源于野生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