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历史学 中国相关记录2161条 . 查询时间(1.251 秒)
2023年5月18日至10月8日,大英博物馆推出展览《中国的隐秘世纪(1796—1912)》,又名《晚清百态》。据称,该展览系大英博物馆与伦敦大学贝克学院合作开展的一项重要研究项目的成果展示。该项目历经4年,名为“1796—1912年清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由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资助,并得到其他14个国家百余位学者的配合。
古籍文献记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文献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籍文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最广泛的破坏是由书籍管理不当被虫害啃噬造成的,这种破坏是广泛的、不可逆的,是我们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就已经采用多种形式为书籍的防虫保护进行了不懈努力,而用含有防虫效果的染料对纸张进行染制和涂布是古籍防虫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了解古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是为保证全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关课程教学正常、有序开展而设立,共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在读博士1人。教师学科背景均为历史学相关专业。教研室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坚持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大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同,积极促进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沂沭河治导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协助淮河干流治理,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投入建设的首个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千里治淮第一仗”。工程建设之初,面对工地医疗卫生的多重困境,党和政府将卫生事业提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建立工地医疗卫生机制,增强民工卫生意识,加强民工日常生活保障。这些举措在改善工地医疗卫生状况的同时,也保障了民工的身体健康,确保了工程如期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沂沭河治导工程中对民工医疗卫生工作的先行探索...
从传统汉学向中国学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学术史过程,社会科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研究的美国学者通过深入思考,进一步转向跨学科的地区研究。他们开始逐步挣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摈弃“冷战”思维,真正走进中国,尝试将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与人文历史研究相结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实践。
沂沭河治导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协助淮河干流治理,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投入建设的首个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千里治淮第一仗”。工程建设之初,面对工地医疗卫生的多重困境,党和政府将卫生事业提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建立工地医疗卫生机制,增强民工卫生意识,加强民工日常生活保障。这些举措在改善工地医疗卫生状况的同时,也保障了民工的身体健康,确保了工程如期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沂沭河治导工程中对民工医疗卫生工作的先行探索...
晚清民国是中国现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中西文明碰撞与交流特别广泛和密切的时期。频繁且深入的文明交流,不仅催生出近代以来中国物质与制度的近代化,更规模性地培养出以知识群体为核心的“现代人”,最终促成中国的现代化转向和民族崛起。
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必须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而不仅是对基本原理的推广或应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摆脱普世主义叙事的束缚,在细致缜密的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中发现并还原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必须从“苏式”教条的笼罩中真正解放出来,走自己的路,克服长期存在的惯性和惰性;必须以国际化为基础,保持最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史学的批判、改造和转化;回归学术化,...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专科《党史国史》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研部现有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2人。
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巴黎和会。在和会的筹备阶段及初期,中方将“废止特权”与“平等原则”作为对德、奥条款的核心底线,并随着会议进程的深入不断推进对德、奥具体问题的解决。然而,在拒签德约后,奥约问题成为北京政府及代表团关注的重点,其能否顺利签订关乎中国战后的国际地位。北京政府更是明确将奥约签订一事与加入国联绑定,并寄希望于英、美方面的帮助。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只有付诸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达到改造国家与社会的目的。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则是实现两者有机联结的关键环节。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最后斗争中,尤其是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之后,应该怎样看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当时乃至在革命胜利以后,应该对他们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和策略,这一问题再次被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面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教研室主要承担全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开设了“四史”教育选修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现有教师5人,其中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3人。教授2人,副高1人,讲师2人。
《(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并在社会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华文明特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