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记录22条 . 查询时间(0.489 秒)
太阳风与行星磁层相互作用时,会在上游形成无碰撞激波——弓激波。影响无碰撞激波的重要参数之一是阿尔芬马赫数MA(太阳风速度与阿尔芬速度之比)。在不同MA下,无碰撞激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不同行星轨道附近太阳风MA不同。由于离日最近,水星轨道处太阳风MA在所有行星中最低(约为4~6),尤其在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ICMEs)经过水星期间,MA将会更低(约为2)。因此,研究水星弓激波是探究低马赫数无碰...
四十年前,Campbell和Taylor在论述大陆起源时提出“No water, no granite”。这一地学界经典名言生动刻画了水在花岗质地壳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板块构造是水进入地球内部的有效方式,因而花岗质大陆地壳成为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贫水、无板块构造星球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遥感探测、原位探测和地外样品研究发现,在火星、金星、小行星和月球上同样存在花岗质/长英质岩石。尤其越来越多证据...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在太阳系行星系统中,火星的气候环境最为接近地球研究表明,至少在30多亿年前,火星可能是一颗具有全球磁场、丰富液态水、稠密大气的宜居星球。因此,多年来火星一直是人类进行行星探索、寻找地外生命的理想星球。
火星高层大气(包括电离层和热层)是理解整个火星大气演化的重要基础,是火星大气逃逸的重要来源,因此成为火星探测的重要目标,国际上相关空间探测机构已对火星电离层进行了多次探测,如火星快车(Mars Express)、火星大气和挥发分演化探测(MAVEN)、“天问一号”。高层大气的周日或逐日变化受低层大气各种波动过程向上传播的影响,这种扰动影响在短时间尺度上已有相关的事件研究,但长时间气候学尺度的耦合过...
数十亿年来,月球表面遭受了强烈的太空风化作用,包括微陨石撞击、太阳风及银河宇宙射线的辐射。这些过程极大改造了月球表面物质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而改变了月球的光谱特征,造成地质分析的多解性。因此,深入研究撞击和太阳风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是认识月球表面物质演化和空间环境变化过程的关键,并为行星的宜居环境及其演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月壤颗粒的尺寸微小且微观结构复杂,难...
朱诺号飞船上的极光相机首次拍摄到木星夜侧极光过程,揭示了木星最重要的极光现象——木星晨暴的起源和发展阶段,更新了科研人员对木星极光的认知。传统观点认为木星极光跟地球的驱动过程完全不同,但朱诺号飞船的极光拍摄显示了木星的极光晨暴与地球的极光亚暴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从而确认了木星跟地球的磁层空间具有重要的相似过程。研究成果发表在AGU Advances(Bonfond et al., 2021)上,比...
行星空间环境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外部太阳。除太阳辐射外,太阳还会以“太阳风”的形式不断地向外喷射出速度高达400 km/s左右的高速等离子体流(主要由质子、电子和少量α粒子组成),“冻结”着太阳风磁场传输到行星际空间中,并与行星发生相互作用(图1)。太阳风的产生主要由日冕底层热等离子体与行星际空间介质之间的巨大压力差驱动造成,太阳风是驱动整个行星际空间(包括各个行星的空间等离子体环...
日食是一种独特的天文现象,日食期间,太阳辐射大幅降低,引起一系列大气层和电离层的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界就已开始关注日食引起的电离层变化。由于月球的遮挡,日食期间地球上部分区域高层大气接收到的太阳极紫外和X射线辐射大幅下降,电离层的离子产生率和加热率均显著下降,引起电离层光化学、动力学过程等一系列变化,导致电离层热层的密度、温度、风场等出现扰动。但已有研究认为日食是一个局部现象,对地球大气...
在太阳系內禀偶极磁场行星中,水星的磁场最弱,其磁场强度在赤道表面比地磁场低两个数量级。水星弱磁场受强太阳风驱动形成太阳系中最活跃、尺度最小的行星磁层(图1)。其辐射带、电离层、等离子层及大气层等明显消失,由此导致行星空间环境显著区别于地球研究水星磁层动力学过程及空间环境特征是认识太阳风向弱磁层空间传输能量和物质一般规律的重要途径,同时对理解地球空间、认知电离层和磁层尺度对空间环境影响等具有重要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单立灿与合作者,通过对MAVEN火星探测器的数据分析,发现了由快磁声波(一种磁流体力学波)发展为周期性等离子体激波的关键过程:当正弦型快磁声波被高速太阳风带到靠近火星时,更多的相反方向的离子将能量传输给波动,导致波幅增长和波形变陡;持续地注入能量,最终导致形成周期性激波(图1-图2)。对快磁声波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这种波动是由火星逃逸层中...
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的轨道易于改变,常撞击地球。小的(直径小于10-20 m)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即为常见的火流星,其残留的石块被发现后即是陨石;如果小行星的直径超过百米,其撞击将会造成区域性破坏,乃至全球性的大灾难。恐龙灭绝很可能就是源于一次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小天体撞击地球是一种低概率但可导致灾难性后果的事件,因此小行星的监测、预警和防御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太空资源逐...
等离子体激波是天体物理中重要的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星际、行星际、行星及彗星环境中,它常被用来解释高能宇宙射线和太阳耀斑的高能粒子加速问题。然而,等离子体激波是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形成的,仍然是天体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是,等离子体激波是由低频、小振幅、正弦等离子体波动经过波形变陡过程而演化来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的单立灿副研究员与合作者,通过对MA...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柴立晖与合作者,通过对多颗卫星数据的统计研究发现,在金星周围有一种全球性的感应磁场,这种感应磁场逆时针环绕着行星的整个磁尾(从夜侧看)。近期,他们通过分析最新发射的火星探测器MAVEN的观测数据,发现火星上也存在这种全球性环形磁场,而且火星的环形场比金星强(图1)。这一发现证明了全球性环形磁场的共性,即它不仅存在于火星和金星周围,还应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行星物理学学科组副研究员钟俊与合作者,利用美国“信使”号卫星数据,首次发现了水星磁尾的重联区及其快速演化过程(如图)。观测数据显示,水星磁场重联具有强驱动快速脉冲式特征,不同于地球的分钟量级,水星的重联时间尺度为秒量级,重联效率在准稳态的情况下可以达到0.2,是地球空间观测平均值的2倍。同时,重联伴随有高能电子的爆发性现象产生。该研究为理解水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通过对1996年至2011年间,共16年的太阳质子事件(SPE)观测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首次发现太阳质子事件东-西经度非对称分布的观测现象,即当飞船的磁力线足点与太阳源区之间的经度距离相同时,来自东边源区SPE数多于来自西边源区SPE数,且该现象和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不同能量和不同种类的高能粒子均成立。研究团队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