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 磁场相关记录112条 . 查询时间(0.143 秒)
太阳风离子究竟能不能被火星壳磁场捕获?针对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国学者联合国外学者深入研究,首次发现了火星壳磁场捕获太阳风离子的直接证据。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开尔文-亥姆霍兹(Kelvin-Helmholtz,K-H) 波动和磁场重联(magnetic reconnection) 是地球磁层顶最为常见的两种物理现象,它们对于太阳风物质和能量向磁层输运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认为行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南向期间磁层顶日下点附近的磁场重联频繁发生,K-H波动常在北向IMF期间的磁层顶侧翼被观测到。然而基...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利用我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等多台望远镜对黑洞X射线双星MAXI J1820+070的爆发事件开展了多波段观测研究,发现了黑洞喷流的射电辐射和黑洞吸积流外区的光学辐射相对于吸积流内区高温气体(热吸积流)的硬X射线显示出罕见的长时标延迟现象(分别滞后约8天和17天)。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黑洞吸积流中磁场运输过程,以及黑洞...
2023年5月12日,《科学》(Science)发表了围绕“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带领的国际合作团队,撰写了题为《一个重复快速射电暴周湍动环境中的磁场反转》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快速射电暴可能的双星起源。
在对北半球微波范围内的天空进行观测近十年后,QUIJOTE合作团队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发表文章,对银河系微波辐射过程中在10—20GHz波长光的极化进行了最准确的描述,补充了以前在微波下观测天空的空间任务(欧空局的Planck和美国宇航局的WMAP)。这是一个以前没有探索过的观测窗口,致力于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新的结果使科学家能够获得关于银河系磁场结构的信息,并有助于...
相比地球,火星全球磁场非常微弱,其诱导磁层的空间尺度更小,中性逃逸层的密度更大且延伸至弓激波之外。这使得太阳风可以与火星磁鞘中的中性成份直接相互作用,并通过电荷交换产生丰富的“拾起离子”。在这个过程中,拾起离子被太阳风对流电场加速,在等离子体静止参考系下的速度空间内形成环-束状粒子分布(ring-beam distribution)。通常来说,环-束状粒子速度分布是非常不稳定的,可以激发一系列电磁...
磁场重联是改变磁场拓扑结构并将磁场能量转化为等离子体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广泛存在于实验室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和天体物理现象中。在太阳大气中,磁场重联可以引起太阳爆发、加速能量粒子、加热日冕等,是太阳活动的重要驱动过程。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研究人员利用光学和近红外太阳爆发探测望远镜(Optical and Near infrared Solar Eruption Tracer,ONSET)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SDO)卫星的地空联合观测,为处于弱磁场区的一个大尺度马蹄形太阳暗条成功构建出了整体的三维磁场结构,并详细研究了其物理参数和拓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验实现了设备无关的真多体纠缠检验。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陈耕等人与瑞士学者合作,构造了一种新的真多体纠缠态检验方法,可以在不对测量设备做任何假设的前提下检验多体系统的真纠缠性质。这是国际上首个可以检验任意多体系统真纠缠性质的实验工作,该成果10月31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2022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香港中文大学(NAOC-CUHK)“星际磁场研究”合作研讨会在国家天文台召开。本届论坛是国家天文台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团组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共同举办,其主题为:星际介质演化及暂现源的物理起源。论坛旨在为两地青年研究人员、博士后学者、及高年级的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分享近期科研成果、鼓励和促进两地交流与合作的互动平台。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
中子星是宇宙中具有最强磁场的天体,对其X射线能谱的回旋吸收线的探测是目前直接测量中子星表面磁场的唯一方法。最近,“慧眼”卫星团队在编号为Swift J0243.6+6124的中子星X射线双星发现了能量高达146千电子伏的回旋吸收线,对应超过16亿特斯拉的中子星表面磁场,继2020年直接测量到约10亿特斯拉的宇宙最强磁场之后,再次大幅度刷新了最高能量回旋吸收线和宇宙最强磁场直接测量的世界纪录。
2022年1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张翔助理研究员与她的澳洲合作者、来自科廷大学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ICRAR-Curtin)的Hurley-Walker博士等通过分析SKA先导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射电暂现源。研究团队认为该射电暂现源可能是一个超长周期的磁星或拥有超强磁场的白矮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1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
此次利用FAST获得的观测值,说明分子云及原恒星核存在磁力耗散的其他机制,分子云可能比经典理论想象的更早达成磁超临界状态,也就是恒星形成的过程可能比想象中更早更快。新的发现将推动解决磁通量问题。
科技日报北京2021年12月23日电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2日报道,来自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中撰文指出,他们利用哈勃望远镜提供的数据,首次直接探测到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周围磁场的特征。研究人员指出,磁场在保护行星大气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测到系外行星的磁场是更好地了解这些外星世界的重要一步。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通常认为,火星在大约40亿年以前具有类似地球的全球偶极磁场,并存在宜居的生命环境。但由于某种原因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内部磁场发电机停止、全球磁场消失,导致外部太阳风直接与火星大气发生相互作用,加剧了火星大气的剥蚀和逃逸,火星也逐渐演化成为一颗大气稀薄、气候干冷的行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