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 农业基础学科 农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农学总论 科研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1.716 秒)
空间分析研究中心下设空间经济实验室,致力于运用空间数据和空间分析工具来解决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本中心关注的研究问题主要为:深入理解基于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特性如何帮助我们设计、制定更有效消除饥饿和减少贫困的农业干预措施和政策以及如何评价其影响程度。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研究方向:新型功能水溶性肥料和增值肥料研发与应用、农业纳米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南方作物营养精细调控与精准高效施肥、作物高效施肥与农业生态研究。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微生物研究室,团队成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正高3人,副高2人),博士6人。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1人。入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十四五”新兴学科团队。研究方向:为农业微生物菌种收集、保存、功能挖掘与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微生物与植物互作、污染物生物降解与环境修复。
农业古籍整理研究团队依托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科学技术史硕士、博士一级学科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通过解读古文献与古文献版本对校,致力于解决了文献传布过程中存在的错漏,对不同版本的农业古籍进行考订,考镜源流、去伪存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厘清古农书的成书背景、作者生平,分析、凝练书中的学术观点、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等,从古为今用的角度阐释了农业古文献对现今农业的指导作用。团队现有成员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
农业文化遗产团队依托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科技史(农业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及高度关联的农业生态环境史、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团队现有成员20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7名,另聘有多名兼职教授、专家顾问等。近年来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
生物防治团队,现有在职在编科研人员7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3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2人、研究实习员1人。近五年来,团队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SCI论文6篇,核心期刊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制定地方标准12项。
本技术属于农业领域。本发明的基因可用于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进行植物品种改良,拓展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对太阳光能利用的光谱范围,使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可以利用通常情况下不能利用的光谱波段的能量,从而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生物量。理论上可适用于各种植物,实施例中转基因可以使油菜、小麦、棉花植株的生物量增加60-80%。本发明申请的国际专利已经独家许可给某国际公司,国内专利未进行独家许...
镉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可随食物链累积到人体,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镉的健康风险。减少粮食作物中籽粒镉含量的策略可从根本上降低民众镉暴露的风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的重要举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融合,为高效、稳定、精准化评估和控制粮食作物中的镉污染风险带来了新机遇。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8年6月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旨在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培养年轻高级技术人才,推动农业科研跨越式发展。
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1991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拥有土壤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植物营养学(陕西省重点学科)。1999年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2年获批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十三五”以来,微生物所聚焦微生物学科发展前沿,紧紧围绕新疆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973”、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资源平台、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百余项,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累计获得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
新疆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2年10月经国家人社部批准建站,研究制定了《新疆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博士后研究人员累计主持及参加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50余项,在农业科研领域科研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提升了我院的科研水平。
宁夏农林科学院“十三五”科研成果汇编。
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研究团队是由国家重点人才项目入选者(青年)、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聘专家、欧盟(荷兰)Rubicon学者、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张兴林教授2018年全职引进临沂大学后组建。团队主要从事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相关的研究工作。(1)针对引发宿主重要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开展其流行病学调查和分离鉴定工作,利用国际前沿的微生物学方法Tn-seq,高通量筛选、鉴定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的常规培养方法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微生物的发现、鉴定及利用,当前已发现的只占浩瀚微生物世界的一小部分。本技术针对众多不可能培养或难于培养的微生物,采用多种培养条件结合高通量鉴定的培养组学技术,开展动植物共生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研究,实现新发现微生物的种属快速或精准的鉴定,可极大提高动物肠道微生物和植物种子根系共生菌等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深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