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土壤化学相关记录1171条 . 查询时间(1.107 秒)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玉军课题组研究了水稻不同生长期稻田上覆水的光化学过程,发现三重激发态溶解性有机物(3DOM*)、单线态氧(1O2)和羟基自由基(.OH)是主要的活性物质(RIs),并且1O2的表观光量子产率远高于典型地表水的值。
陈蕾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领域:全球变化与土壤碳动态。主要成果:解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阐明了土壤碳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调控因素;揭示了氮素调控土壤碳动态的微生物机制。
在具有周期性淹水/排水特征的Cd污染稻田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在水淹期间可利用硫酸盐(SO42-)作为电子受体生成还原性硫(S2-),S2-与Cd2+进一步通过化学沉淀形成相对稳定的CdS纳米颗粒(CdS-NPs),降低Cd生物有效性;然而,在稻田土壤排水落干过程中,好氧条件可导致CdS被氧化溶解,增加Cd生物有效性。有研究表明,晶型纳米颗粒存在不同的暴露晶面,其中占主导的暴露晶面显著影响颗粒表面的...
文永莉,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金轲,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外事和项目管理经验,多次参加国家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规划的起草、重大项目的评审及农业国际合作重要文件的起草。
2021年7月12日上午,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固载去除-农田工程技术耦合与示范”课题召开绩效自评价会议。会议邀请农业面源污染及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的专家为绩效自评把关。副院长余应弘、项目首席专家党志教授出席会议,院科学技术处负责人、各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成员参会。
黄信诚,1991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农学学士。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山东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济宁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山东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荣获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中共济宁市委、市人民政府表彰。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稻田具有周期性交替的土壤淹水还原和排水氧化过程,这些过程对土壤镉有效性以及水稻籽粒镉的积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土壤淹水还原阶段,硫酸盐还原会导致亲硫重金属(包括镉)生成难溶的金属硫化物,会显著降低土壤镉的有效性;在土壤排水氧化阶段,硫化镉会重新氧化溶解,导致土壤镉的释放,镉的有效性大幅提高。然而,目前对排水氧化过程中土壤镉释放机制及影响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楚。南京农业大学汪鹏教授课题组前期揭示了金属硫化...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苏芳龙在研究员鲁显楷的指导下,在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了两类典型的南亚森林生态系统,即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林龄>400年)和马尾松针叶林(人工林,原始林皆伐后进行马尾松再造林形成,林龄约80年),以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保护为切入点,探讨了两类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研究发现,原始林比人工林具有更大的土壤碳库。大团聚体(直径>250 μm)或重组...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水土流失问题是一切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体现,搞好水土保持是保障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环境、增进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为加强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及相关学科领域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及时跟踪国内外研究前沿,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推广相关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研究决定,拟计划于2021年10月29-...
为探究广西扁桃适生区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南宁、百色等扁桃适生区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及环境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扁桃适生区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慢,但土壤P表现为净矿化,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土壤C︰P、N︰P主要受TP含量影响。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排序轴反映了土壤C、N、P...
N2O是产生温室效应的重要温室气体,热带森林土壤是全球土壤N2O的重要排放源,但因N2O生产的地下关键过程并不清楚,致使对全球热带土壤的N2O估算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因实验室培养条件与野外原位的条件差异较大,使得实验室培养不能完全反应野外真实的土壤N2O生产的微生物过程,这给评估森林土壤N2O排放和区域性模型模拟带来了不确定性。为量化热带森林土壤N2O生产的各微生物过程(自养硝化、异养硝化...
土壤中储存着约2.4万亿吨碳,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化会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显著改变。因此,阐明土壤碳稳定机制对于准确预测陆地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至关重要。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气候、土壤有机质组成和矿物保护等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尚不清楚植物碳输入如何影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及其稳定性。
韩晓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植被格局与土壤水碳关系、土壤水分运移与模拟。获奖及荣誉:1.2017.1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优秀博士后;2.2016.08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3.2012-2013学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
胡斐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土壤胶体与界面化学,土壤侵蚀机理,土壤结构与水分运动等。近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7-2019);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018-2020);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项目(2017-201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2016-2018)。同时,积极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