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人类学相关记录2379条 . 查询时间(1.148 秒)
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是研究人类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理想人群。过去对藏族高原适应遗传机制的研究主要聚焦人体对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适应,并发现了多个低氧适应基因,如编码低氧诱导因子-2的EPAS1基因。然而,在高原环境中,除了低压低氧这个胁迫因素外,高原紫外辐射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胁迫因素。
2022年9月23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人类演化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题为“Late Pleistocene large-bodied mammalian fauna from Mocun cave in south China:Palaeontological,chronological and biogeographical ...
2022年9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冯雪竹、光寿红团队与南京大学陈迪团队合作在《eLife》杂志上合作发表了题为"H3K9me1/2 methylation limits the lifespan ofdaf-2mutants inC. elegans"的文章。作者发现,组蛋白修饰H3K9me1/2与胰岛素通路协同作用,在调节寿命和抗应激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项工作首次发现在特定基因组区域解除...
俞海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类特有基因在人类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产生、演变及其分子功能和机制的研究,结合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对人类新生小RNA所形成的调控网络在大脑进化中的功能进行研究。
2022年9月21日,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李新正课题组在蔓足类系统发育及化能生境适应性进化方面获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发表。 围胸下纲是一类主要营固着生活的蔓足类海洋生物,其生物多样性非常高,且分布广泛;潮间带、陆架海、海盆、海沟深渊、甚至热液、冷泉等特殊生境都有其身影。尽管从达尔文时代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和着手解决围胸类高级阶元的系...
近数十年,人类活动干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自身也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有学者提出当今的地球系统状态已不同于全新世,应该处于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程度已和自然过程相当,甚至超过了自然过程。
了解人类的食物来源是揭示现代人起源和演化的关键一环。人类演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我们获得和消费各种食物的能力。如今,作为人类起源和演化关键区域的东亚,学界对早期现代人的食物来源知之甚少,尤其是植物类食物。
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是研究人类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热点地区。1927年至1935年,瑞典探险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与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徐炳昶带队的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深入中国西北地区开展系列科学考察。1934年,考察团成员、瑞典探险家、考古学家弗克·贝格曼,在当地罗布人奥尔德克的引领下发现了位于今天新疆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的神秘古墓群,并将其命名为“小...
星罗棋布于南海的珊瑚礁是南海最重要且独特的地质体,在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行使国家主权、资源供给及生态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岛礁的发育演化和成因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842年的达尔文沉降理论,迄今科学家们已提出了多种模式和理论,但仍存在许多争议的问题或难以解释的现象,如不同区域和类型岛礁的发育过程和模式、环礁形成的主控因素等。
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一直是研究人类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热点地区。1927年-1935年,由瑞典著名探险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与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徐炳昶带队的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深入中国西北地区开展系列科学考察。1934年,考察团成员瑞典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弗克·贝格曼,在当地罗布人奥尔德克引领下发现了位于今天新疆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的神秘古墓群,将其命名为“...
2022年8月26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人类演化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发表题为“Evidence for the latest fossil Pongo in southern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距今最晚的猩猩化石记录。该发现为探索早期猿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适应性辐射代表着生命树的快速分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驱动因素。适应性辐射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物种多样化形成过程与地史和生态因子的关联性、解析物种分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与生态适应机制至关重要。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与生态和生殖隔离相关的性状在塑造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研人员通过陕南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Saccorhytus)的深入研究,对其亲缘关系和演化意义给予了全新解读,为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论文于2022年8月17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安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
史前人类会用鸟类资源吗?又是如何利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研究员团队最新对宁夏水洞沟遗址距今约1.07万-1.02万年的第12地点出土的414件鸟类骨骼进行埋藏学研究,发现史前人类在当地利用鸟类资源的系列证据。
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由该所主办的中国第一本人类演化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人类学学报》,2022年8月迎来创刊40周年,已刊发2000余篇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灵长类学等学科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