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传播学 >>> 传播史 传播理论 传播技术 组织传播学 传播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传播学相关记录4250条 . 查询时间(0.513 秒)
本报告旨在梳理2022年西方英文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与研究趋势。通过对于5本传播学SSCI一区期刊的编码,最终遴选出政治传播、平台研究、社会不平等/边缘群体、新兴技术、人际传播、儿童/青少年与媒体、性别研究、组织传播、游戏传播、叙事/符号研究这10个热门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对其中包含的10个具体核心议题进行梳理,并尝试对研究趋势做出述评。与去年相似,2022年的西方传播学研究图景仍然着力于...
2022年,中国视听领域国际传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渠道平台复合化、传播机制复杂化与去边界化的特征。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下,更加完善立体、灵活多样的传播机制具备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开拓蓝海的强大潜能。要实现这一点,有必要做好顶层战略规划,推动不同传播主体、渠道形成传播合力,以低语态的信息实现跨文化、跨国的信息破圈,并形成分区域的精准化传播。
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取得重要进展,进入应用增长期,正深刻影响数字媒体发展、媒体深度融合走向,催生传播新变局。
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中情绪表达的手段,数字情绪应然而生。数字情绪指的是互联网媒介环境中利用不同形态的符号以再现和模仿人的情绪的一种数字化情感表达。在社交媒体时代,无论是私域的社交语境,还是公域的社会参与语境,数字情绪已经不可避免地浸入人们交流的多个场景。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数字情绪的形态、特征、运作机制以及传播与应用,指出数字情绪作为人的情绪在社交媒体中的延伸,为人们的社交和公共参与提供...
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假新闻、虚假信息和谣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与虚假信息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健康话题。考虑到食品安全虚假信息在中文社交媒体上的普遍性和其对个人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聚焦食品安全虚假信息接受及其传播机制。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框架,本研究假设食品安全虚假信息的接触会正向预测个人对其接受程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感知威胁会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而健康信息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准确生动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增进中华文明的国际认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需要立足新时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实际,探寻有效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实践方略。
本文从跨文化比较视角,对《说文解字》《玉篇》的国际传播与影响情况进行总体描述,并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梳理汉籍跨文化传播的接受机制。《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以形体分析为手段,以字义解释为目的,既是中国第一部字典,也是第一部文字学专著;《玉篇》为南朝梁顾野王所撰,是一部以解释经籍词义为主的楷书字典。《说文》《玉篇》作为我国古代字书的代表作,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却大为不同。
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叙事需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故事”“实践故事”“特殊国情故事”等关键部分入手,遵循历史逻辑叙事,以大历史叙事观构建叙事体系与传播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未来三十年的新发展阶段是实...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我国国际传播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积累了哪些经验?党的二十大擘画中国发展蓝图,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向...
2022年12月19日上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系副教授、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副主编彭泰权做客第八期“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带来题为“时间与人类行为——计算传播学的视角”的专题讲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曾润喜教授主持讲座。
2022年11月26日上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国际传播实践创新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在复宣酒店四楼第二会议室举行。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基于此,本次会议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中国方案,新时代国际友人群体成长及经验启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全球...
2021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的今天,“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未得到根本转变。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仍任重道远。就此,本文拟从谁来讲故事、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三个...
互联网创新媒体,“杂然赋流形”。互联网传播造就了新常态的网络语言生活及其话语体系,互联网新媒体成为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大众媒体,以“圈层”化共同语言为基础划分不同的用户群体,通过社交传播深化自带语言属性的群体意识与社会意识。这是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一场语言革命,也是新闻媒体的一场革命性转变。
“网络素养”这一概念于1994年由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Clure)提出,而中国在1994年4月20日才第一次接入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网络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这几个词都有较为广泛的使用。然而,它们在概念和实际内容的区分上并不是那么清楚。这些概念和词语均来自西方相关理念和理论。“Literacy”作为以上“素养”的英文对应词,在所有的概念讨论、理论溯源中被赋予了与读写...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在中美贸易战尚未平息的时间节点上,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主流媒体对国际负面舆情的反馈力度和速度、作为信源的供给能力以及对新型舆论生态的灵敏度等方面有待提升。“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与责任并重,要利用新兴技术搭建互动传播格局,精细化传播策略,推动多元主体入场,完善基于大数据的对外传播效果评估机制,以提升“一带一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