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 a超新星相关记录108条 . 查询时间(0.072 秒)
2024年3月5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研究团组硕士研究生张振在导师闫文明研究员指导下,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五颗超新星遗迹进行搜寻,成功发现一颗新脉冲星可能与超新星遗迹G29.6+0.1成协。相关成果已正式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CPL 2024, 41 (2): 029701),并被评选为“编辑推荐”。
经过数十年的尝试,天文学家借助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Jodrell Bank天文台的e-MERLIN望远镜网络,首次对Ia型超新星进行射电探测,利用射电辐射找到了Ia型超新星爆炸的起源,证实SN 2020eyj来自由一颗白矮星和一颗太阳型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2023年5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术论坛(第二十讲)在物理学院思源多功能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南京大学退休教授、年逾八旬的彭秋和老师,他的讲座主题是“恒星的生命史与超新星爆发”。
目前一般认为Ⅰa型超新星起源于碳氧白矮星的热核爆炸,基本相同的峰值光度使它们成为银河系外距离的指示器,是研究宇宙膨胀的重要探针。Ⅰa型超新星存在多样性,不同前身星系统及爆发机制可能影响其作为距离探针的精度。研究表明高速Ia型超新星与正常速度Ia型超新星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的群体。针对不同光球层速度Ia型超新星的观测研究,有助于Ia型超新星多样性的研究,并深入理解Ia型超新星爆炸机制及其前身星系统。
20222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崔英朕与孟祥存研究员在Ia型超新星领域获得新的进展。他们对Ia型超新星共有包层星风模型进行了流体动力学模拟,揭示了白矮星双星处于共有包层星风阶段时的物质损失机制以及主要的观测特征,这为后续的观测搜寻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国际科学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A&A) 近日以“Hydrodynamical simulations for the ...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崔英朕与孟祥存研究员在Ia型超新星领域获得新的进展。他们对Ia型超新星共有包层星风模型进行了流体动力学模拟,揭示了白矮星双星处于共有包层星风阶段时的物质损失机制以及主要的观测特征,这为后续的观测搜寻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国际科学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A&A) 近日以“Hydrodynamical simulations for the common-env...
近日,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硕士生连纪顺、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王善钦博士与合作者构成的团队在伽玛暴-超新星成协的研究方面获得进展,相关论文[1]以“Modeling the Multi-band Light Curves of the Afterglows of Three Gamma-Ray Bursts and Their Associated Supernovae”...
近日,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硕士生李京谣、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王善钦博士与合作者构成的团队在系统搜寻超新星尘埃方面获得进展,相关论文[1]以“Using the Optical--NIR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s To Search for the Evidence of Dust Formation of 66 Supernovae”为...
近日,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王善钦博士与合作者甘文沛在快速演化超亮超新星方面获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1]以“iPTF 16asu Revisited:A Rapidly Evolving Superluminous Broad-Lined Ic Supernova?”为题被《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接受发表。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丽江超新星观测项目在已取得的系列成果基础上,用外层镍增丰现象解释了高光度Ia的主要观测特征,提出高光度浅硅型Ia存在相同起源。相关研究已在权威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记者2022年1月23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丽江超新星观测项目在已取得的系列成果基础上,用外层镍增丰现象解释了高光度Ia的主要观测特征,提出高光度浅硅型Ia存在相同起源。相关研究已在权威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近期,云南天文台张居甲副研究员主持的丽江超新星观测项目LiONS(Lijiang One hour per Night Supernova program)在高光度Ia型超新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该研究在LiONS项目已发表的系列工作基础上,用外层镍增丰现象解释了高光度Ia的主要观测特征,提出高光度浅硅型Ia存在相同起源。相关论文于1月10日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线上发表。
古人早就意识到,天空不是永恒不变的,除了那些位置几乎不变的恒星外,还有很多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的星星。在古代中国,这些星星被称为客星,因为它们像客人一样,“来”了之后很快就离开;在古代西方,这些星星被称为新星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捕捉到了超新星爆发的第一个瞬间。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拉斯坎布雷斯天文台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全球团队,发现了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了一种新型的恒星爆炸——电子捕获超新星。 尽管这一理论已被提出40年,但现实世界中却一直难以找到相应的案例。它们被认为是由大质量超渐近巨分支(SAGB)恒星的爆炸产生的,对此也缺乏证据。这一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的发现,也为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千年之谜提供了新解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