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伦理学 >>> 伦理学原理 中国伦理思想史 东方伦理思想史 西方伦理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 职业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教育伦理学 政治伦理学 家庭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伦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伦理学 自然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0.384 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深远。
2021年5月8日-10日,泰山学者“自然与人伦”工作坊在孔子研究院举办。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吴飞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图宾根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吴飞教授泰山学者核心团队成员、孔子研究院青年学者等近20人参加。
人工智能机器是否具有道德以及是否构成道德主体引发学者思考,这涉及到对于道德主体的界定、对道德主体标准的思考,更涉及到对于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区别的反思,我们在对道德主体标准分析的基础上,对道德嵌入的人工道德主体进行伦理建构,在智能机器设计之初把善的理念嵌入到人工智能机器中,促进与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2019年5月7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院校翟晓梅特聘教授和其他教授一起完成的《重建中国的伦理治理》(Reboot Ethics Governance in China. Nature, 2019,569:184-186)评论文章。 文章就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之后,科学界、生命伦理学学界和权威管理部门决策者对这起事件的反思以及为了加强对科研和伦理的管理国家应采取的长期战略进行了讨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违...
2017年7月8日上午,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第二次常务理事会暨“合成生物学的伦理与管理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哲学学院3004会议室召开。来自湖北省高校、科研单位、医疗卫生系统、水利系统等单位的近20位研究会常务理事和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刘建凡主持。刘建凡理事长介绍了研究会目前重点开展的几项工作,也就下半年如何展开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规划,...
此文梳理人类对客观规律研究客观世界时,随科技手段进步,意识与物质界限愈加模糊,从理论上讲通过精巧的技术系统意识是可直接操控物质的。但在漫长的历史中,须清晰界定主观与客观,这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形象地讲人类是以“人”的思维系统来摹写宇宙的运行模式,人的感官是工具,人的思维是途径,检验的方式只能是实践,即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的、具体的相互作用。基于此,追述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探索。探索的历史,尝试为具体科学提供...
克尔凯郭尔曾经发现,黑格尔的思想缺乏道德。他的这一发现被当作了对黑格尔思想的一个著名的指责,为许多哲学家所认同。意大利著名黑格尔专家对这一貌似有理实为肤浅的看法做出了有力的驳斥[1]。准确地说,黑格尔的思想并非缺乏道德,而是在他看来启蒙之后所出现的现代问题,并不能诉诸道德,而只能优先诉诸政治来解决。因此,在追随谢林哲学时期的青年黑格尔就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从道德立论来解决政治问题的康德、费希特的实践...
公平(fairness)是人类的一个基本伦理、政治问题。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公平是正义的基础要件;即使在“无知之幕”的假设中,公平依旧作为前提而存在。然而,为何公平能够作为前提,而不是像其他要素那样在“无知之幕”下被屏蔽?对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公平自何而来。
在日本和中国的关于价值的讨论中,视价值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朴素的价值实在论正在不断得到克服。事物的价值若没有相对于此的人(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在关于环境伦理的国际争论中,提出了自然物独立于人的评价之外、其自身具有“内在(Intrlnstlc)价值”或者“固有(inherent)价值”的主张。自然中心主义者把自然的内在价值作为保护自然的最重要的伦理性根据。他们为了前后一贯地彻底地进...
礼仪在起源上与生态伦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对当代公民环境道德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存在内在价值是人类礼遇自然的道德根源,人类必须充分尊重和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两者都应成为公民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礼遇自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与应用价值,它应当渗透在公民环境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规定和诠释的。“自然家庭”和自然家庭中诞生的“自然人”是伦理、道德和道德哲学的始点。“自然”是人及其存在的原初状态或日罗尔斯式的“无知之幕”,其最具哲学意义的本质是不可选择性。基因技术不仅极大地扩张了人的行为选择能力,而且将这种选择性推到了文明的底线。这是基因技术提出的最严峻和最深刻的伦理挑战。技术必然性与伦理合理性之间存在着“乐观的紧张”的辩证互动关系。为...
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Brouislaw Malinowgki)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integrate whole) ,它“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人们的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它也是一个部分由物质、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构成的庞大装置( apparatus)。[ 1 ]这种意义的文化已涵盖一切人类生活,可分析为器物、技术、制度、风俗习惯和信仰与理念五个层面...
几个月前中国舆论界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敬畏自然”还是“以人为本”之争。环保活动家汪永晨以“敬畏自然”来抨击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环境破坏,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则用“以人为本”来批判“绿色原教旨主义者”不讲科学。但有趣的是,这场“天人关系”之争尽管在意识形态上或曰“主义”上似乎针锋相对,但落实到具体案例或曰“问题”上,双方似乎没有什么交锋:汪永晨以谴责三门峡之类“人祸”工程来表明“敬...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试图通过价值客观主义和泛主体论来提供理论证明。可是他们的证明并不成功,因为价值并不是自然物的客观属性,非人存在物也统统不是什么“价值主体”。
记得一年前,我和一位法国学者在交谈时,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在中国古代,在一条只能够容许一个人通行的小道上,当两个人相遇时,他们相互之间怎么通过这条小道。我回答道,在古代中国,有“礼”在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会让长者、妇女、孩子以及当官的人先通行。后来一想,如果我们继续设问,当一个人连续碰到上述一组这样的行人组合时,他始终要站在道边等待,这样,他也就始终没有机会通过这条小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