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天文学 紫金山天文台相关记录502条 . 查询时间(0.11 秒)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4日发布八月天宇“演出表”:本月天象以大行星的动态为主,行星伴月将频频“出镜”。此外,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将“高能”来袭。根据天象预报,本月将出现6次行星伴月天象。尽管大行星“活跃”,但适宜观赏的并不多。其中,木星伴月、土星伴月发生时,月相接近满月,观赏效果受到一些影响。此外,9日的火星合月,也要接近午夜才会出现。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台)李东博士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耀斑准周期脉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研究人员基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的大气成像仪(AIA)和野边山太阳射电成像仪(NoRH)的观测数据,研究了2016年3月23日活动区12524的一个冕环,发现该冕环存在小振幅的横向振荡,振荡的周期随时间逐渐变长(图1),这一过程发生在一个C级耀斑的前项。在同一时间内的射电波段也发现了...
2020年6月30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天文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的红外观测数据及热物理模型,揭示了主带小行星中的Vesta族群的热物理特性,对理解小行星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日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罗煜博士及其合作者针对一类奇特的星系开展了研究,并提出其形成机制。一般来说,宇宙中星系的颜色和形态紧密相关,并呈现两大类分布:大质量星系恒星形成停止导致颜色偏红,并因为拥有较大核球而呈现为椭球形态;小质量星系颜色偏蓝并拥有盘状或者漩涡状形态。而最近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者与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李宗男和李志远教授、浙江大学-紫金山天文台联合中心的康熙教授及德国莱布尼茨天体物理...
一个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对高能立体望远镜系统(H.E.S.S.)观测到的来自银河系中心的能量约为1TeV(1012电子伏特)以上的高能伽马光子作出理论解释,并对高能伽马射线望远镜(如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CTA、高海拔宇宙射线探测器LHAASO)和中微子探测器(如南极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IceCube)对银河系内...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年创新促进会(青促会)成员张擎旻副研究员与国内同行合作,在暗条和冕环振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基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的大气成像仪(AIA)和日震磁像仪(HMI)数据,他们详细研究了2010年10月18日活动区11112的一个长暗条。结果表明,该暗条沿主轴方向的纵向振荡被两个同源耀斑依次增强。第一个耀斑后它的振幅从6.1兆米增加到6.8兆米;第二个耀斑后,它的振幅迅速增加...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1日消息,罕见的水星“合”金星天象将于22日登临天宇。这两颗在太阳系中的“邻居”即将在西北方低空“短暂牵手”,在地球上露出“亲密时刻”的真容。天文学家介绍,同为地内行星,金星由于距离太阳更远,在地球上看到它的机会比水星要多。从年初开始,金星作为长庚星已经闪耀在日落后的西方天空了。金星闪耀天宇并不罕见,但与水星“携手”现身的机会并不多。这是因为在太阳系中,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
2020年5月21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天体物理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基于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射电干涉阵的观测数据及流体力学模拟,揭示了原行星盘中尘埃环的尘埃和气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双流体不稳定性,对理解ALMA观测的原行星盘...
2020年4月1日,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以封面形式刊载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银河系旋臂结构图。该图是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史上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银河系棒和旋臂结构巡天(英文简称BeSSeL)”精确测定近200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距离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类自1795年英国天文学家Willian Herschel首次提出银河系的扁平结构以来对银河系旋臂最精确、...
2020年4月1日,中科院办公厅发布《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发布2019年中国科学院信息化评估结果及表彰有关单位的通知》。紫金山天文台总分排名第2,再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优秀奖”,连续十年获此奖项。
2020年3月1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新发现的一颗刚刚飞掠地球的近地小行星2020 FD2。根据观测确定的轨道推算,该小行星于北京时间3月15日凌晨4时17分51秒飞掠地球,与地球的距离约为32.8万公里。 2020年3月17日晚,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在六分仪座方向观测到一颗视星等为20.2等的暗弱移动天体,视运动速度为0.888度/天,为典型的快速移动天...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台)、美国犹他大学等14家单位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揭示神秘紫外辐射起源上获得新发现,为莱曼-阿尔法团块的能量来源提供了证据。该研究的对象是位于天鹤座方向、现在距离我们185亿光年(共动距离)的莱曼-阿尔法团块LAB6(图一),其辐射产生于107亿年前。研究团队在LAB6中发现了一些独特的现象,其中性氢气体有向团块中心下落的迹象。下落的气体具有低金属丰度,这显示它们源...
2020年2月2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新发现的一颗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小行星(PHA)2020 DM4,这是该望远镜发现的第4颗PHA。目前该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预计该将于2020年5月初飞掠地球,届时与地球最近距离约为735万公里。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与国际同行合作,在柯伊伯带天体形状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项研究以动力学轨道稳定的柯伊伯带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长期动力学演化模型、表面热物理模型及太阳光照射驱动的气体挥发过程(图1),建立了首个研究彗核三维形状在物质挥发活动作用下长期演化的数值模拟工具,考虑了三种均匀形状(球形、细长形、扁圆形)和两种特殊形状(凹型和哑铃型),并分别分析了轨道偏心率和挥发...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与国内同行合作,围绕环形耀斑及其相关活动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其色球蒸发、色球压缩、准周期振荡、能量分配、耀斑带的延展运动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最近,基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的大气成像仪(AIA)和日震磁像仪(HMI)数据,他们详细研究了一例与2015年10月16日太阳上一个M级环形耀斑相关的远端日冕暗化事件的演化过程:首先,在耀斑硬X射线峰值时刻前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