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 大质量相关记录102条 . 查询时间(0.224 秒)
2024年1月1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以及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等的青年学者联合展开了ASSEMBLE(ALMA Survey of Star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assive Protoclusters with Blue-profiles)观测项目。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大质量原恒星团,揭示了这些原星团在形成和演化过...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徐金龙等研究人员利用FAST中性氢观测数据,揭示了近邻星系群中的一个大质量透镜星系是由一个晚型的漩涡星系在一群矮星系的潮汐作用下通过形态转化所形成。这一发现为大质量透镜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同时,也首次发现了一个光学亮-暗星系对,其伴星系可能是一个新形成的原星系,这一发现也将为星系形成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2023年10月19日,《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张居甲团队和清华大学王晓锋团队在超新星闪现光谱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十年一遇的超新星爆发事件SN 2023ixf中还原了超新星前身星在死亡前猛烈抛出自身物质的过程,为构建大质量恒星完整演化图景提供了关键板块。
由45个机构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在2000年至2022年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观测数据,发现M87星系中心黑洞喷流呈现周期性摆动现象,摆动周期约为11年,振幅约为10度。这一现象符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关于“如果黑洞处于旋转状态,会导致参考系拖曳效应”的预测。这项研究成果成功地将M87星系中心黑洞喷流的动力学与该星系...
基于现有地球轨道高精度星地/星间测距、测月系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引力波实验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轨道共振效应,实现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信号有效探测的高度可行方案。该方案整合现有测距、测月任务观测数据,在无需额外投入情况下推进了未来数年内uHz-mHz频段引力波观测的研究。近期投入应用后,即将并合的SDSSJ1430+2303双星系统,有望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孤立超大质量黑洞并合事件,...
20223年6月9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中文简称“拉索”)对命名为GRB 221009A的伽马射线暴(GRB)的最新观测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该论文由LHAASO国际合作组完成。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2023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范一中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多信使天文观测数据来研究大质量中子星核心处的物态,发现最重的中子星内部有超过90%的概率存在偏离于强子物质的“新物态”,很可能是夸克物质组成。研究成果以“Plausible presence of new state in neutron stars with masses above 0.98MTOV”为题发表在我国综合类...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施相东博士和钱声帮研究员等利用TESS、LAMOST和Gaia等巡天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探测出了155颗大质量脉动变星及其候选体,并给出了它们的脉动特征和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最近以“Observational Properties of 155 O- and B-type Massive Pulsating Star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增刊...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施相东博士和钱声帮研究员等利用TESS、LAMOST和Gaia等巡天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探测出了155颗大质量脉动变星及其候选体,并给出了它们的脉动特征和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最近以“Observational Properties of 155 O- and B-type Massive Pulsating Star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增刊...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研究员王博及其合作者研究了氧氖白矮星与碳氧白矮星并合后的演化,发现这类天体的演化结局与并合后的总质量密切相关,并以此模型揭示了位于仙后座红外星云中的富碳氧天体IRAS 00500+6713(J005311)的起源。这一成果以《Evolution of the Postmerger Remnants from the Coalescence ...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研究员王博及其合作者研究了氧氖白矮星与碳氧白矮星并合后的演化,发现这类天体的演化结局与并合后的总质量密切相关,并以此模型揭示了位于仙后座红外星云中的富碳氧天体IRAS 00500+6713(J005311)的起源。这一成果以《Evolution of the Postmerger Remnants from the Coalescence ...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研究员王博及其合作者研究了氧氖白矮星与碳氧白矮星并合后的演化,发现这类天体的演化结局与并合后的总质量密切相关,并以此模型揭示了位于仙后座红外星云中的富碳氧天体IRAS 00500+6713(J005311)的起源。这一成果以《Evolution of the Postmerger Remnants from the Coalescence of Oxyg...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是当今天体物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已有的两种主要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模型(竞争吸积和单核坍缩)都存在一定不足。竞争吸积模型不能较好地解释孤立的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而单个、独立的OB恒星在星系中却常见。单核坍缩模型没有阐释柱密度大于1 g cm-2的致密团块(核)是如何产生的。如果形成大质量、高密度团块(核)的时标与形成小质量恒星的自由下落的时标相当,小质量恒星将首先形成,其反馈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