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 太阳系相关记录247条 . 查询时间(0.151 秒)
近日,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实验核天体物理创新团队开展的“关于核心塌缩型超新星的中微子过程对太阳系p-过程核74Se丰度影响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发现,太阳系中的74Se可能来源于超新星爆发过程中的74Ge(νe, e-)74As和74Ge(p, n)74As(砷)反应,这为解释太阳系74Se(硒)丰度作出重要贡献。该研究成果被国际知名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
高精度天体测量和相对论性引力论是矛盾统一体,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随着天体测量精度的提升,更多的精细效应需被校正。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探究了太阳系内天体引发的星光偏折效应。研究表明,该效应对未来平方公里阵(SKA)的高精度天体测量提出挑战。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刘倍贝研究员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的学者共同提出原行星盘气体外流效应导致了系陨石群同位素两极化现象,并构建了早期太阳系天体形成的新模型。这项成果在4月22日刊登于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进展》,刘倍贝研究员是论文的第一兼通讯作者,物理学院是第一单位。
据美国太空网10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露西”号探测器已经通过所有发射前测试,将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16日从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开启为期12年的探险旅程,访问8颗古老的“特洛伊”小行星。NASA称:“‘露西’将首次向我们展示构成行星的原始天体的多样性。”
地球上的巨大射电天文台可以探测到类似于木星极光产生的信号。如今,射电天文学家可能已经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强烈的信号,即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拥有类似于地球上的极光。荷兰莱顿天文台的Joseph Callingham与合作者对北欧巨型天线阵列——低频阵列(LOFAR)望远镜的天空巡视数据进行了筛选。出乎意料的是,研究小组发现了若干种圆极化辐射的数据,这意味着无线电信号在太空中传播时,其电场会像螺旋一样旋转。
在2021年4月24日于江苏南京举行的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透露,中国已经启动太阳系边际探测工程论证工作,开展太阳风动力学演化及其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机制、太阳系演化与外太阳系天体分布特征等相关研究,感知地球家园深空环境,揭秘外太阳系典型天体。王赤介绍,按计划太阳系边际探测工程将实现无人区探索、日球层全貌、大行星掠影、太阳系考古四大科学目标...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30日发表一项天文学重要发现:星际彗星2I/鲍里索夫(2I/Borisov)比人类在太阳系中观测到的所有其他彗星更“原始”。而据《自然·天文学》杂志另一项研究显示,2I/鲍里索夫周围尘埃的特征与太阳系彗星很不一样。这两项研究支持了2I/鲍里索夫的星际起源,亦表明其或是目前观测到的首个“真正原始”的彗星。迄今在太阳系中观测到的星际天体只有两个:第一个1I/奥陌陌被认为具有小行星...
科技日报北京1月25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地球上的氮是从哪里来的?美国莱斯大学一项新研究表明,氮的原始来源其实“近在眼前”。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1日消息,铁陨石中氮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地球可能不仅从木星轨道以外的外太阳系收集氮,还从内太阳系原行星尘埃盘中收集氮。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地球大部分氮或源于内太阳系     地球    太阳系       < 2021/1/26
地球上的氮是从哪里来的?美国莱斯大学一项新研究表明,氮的原始来源其实“近在眼前”。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1日消息,铁陨石中氮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地球可能不仅从木星轨道以外的外太阳系收集氮,还从内太阳系原行星尘埃盘中收集氮。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氮是一种挥发性元素,像碳、氢和氧一样,使地球上的生命存在成为可能。知道其来源不仅有助于研究内太阳系岩质行星如何形成,还为研究原行星盘的动力学...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高速公路网,可比以前更快的速度穿越太阳系。这样的路线可以使木星附近的彗星和小行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达到海王星的距离,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达到100个天文单位的距离。它们可以用来将航天器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发送到地球系统的遥远角落,并监测和了解可能与地球相撞的近地物体。这一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研究人员观察了这些路径的动力结构,在从小行星带延伸到天王星甚至更远的空间流形中形...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称,他们对陨石上钼元素的同位素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称:大约45亿年前,我们身处的太阳太阳系在短短20万年内形成,这是科学家首次计算出太阳系形成所需时间。
太阳系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无数“碎片”一样绕太阳系中心轨道运行的小行星,是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的见证者。它们中的大部分是碳含量丰富的C型小行星。在这几十亿年间,C型小行星几乎没什么变化,如同“时间胶囊”一般将古老时期的物质保存了起来。日本“隼鸟二号”(Hayabusa2)探测器的目标“龙宫”(Ryugu)便是其中一颗。近日,“隼鸟二号”传回的红外图像数据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显现出“龙宫”几乎完...
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的轨道易于改变,常撞击地球。小的(直径小于10-20 m)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即为常见的火流星,其残留的石块被发现后即是陨石;如果小行星的直径超过百米,其撞击将会造成区域性破坏,乃至全球性的大灾难。恐龙灭绝很可能就是源于一次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小天体撞击地球是一种低概率但可导致灾难性后果的事件,因此小行星的监测、预警和防御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太空资源逐...
法国和巴西科学家在23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刊文称,他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有19颗小行星在加入太阳系之前,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行,这表明星际天体在太阳系中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为普遍。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0年4月23日报道,在此项新研究中,法国蔚蓝海岸天文台天文学家法提·纳穆尼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海伦娜·莫赖斯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对位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半人马天体的运动轨道进行了精确模拟,发现...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20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指出,“星际访客”鲍里索夫“真实身份”并非如人们所想,超出了科学家对与一般彗星的预期,其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最初可能是在寄主行星系中远离恒星的寒冷区域形成的。鲍里索夫彗星最早发现于2019年8月,是我们行星系统迄今报道的第二位“星际访客”。此前初步观测显示,鲍里索夫彗星的构成与太阳系中存在的大部分彗星非常类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