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形态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遗传学 作物生态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农艺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学 中国科学家相关记录27条 . 查询时间(1.299 秒)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组在Nature Plants期刊上发表论文。继在2015年成功定位克隆了水稻首例抗热的QTL位点TT1后,该研究组最近又成功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热QTLTT2,成功将其导入广东优质稻品种华粳籼74中,提高了在苗期存活率以及成熟期的抗热能力。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利用多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冬小麦一代多个优异等位基因聚合,并成功获得了无转基因、聚合多个优异等位基因的小麦新种质,为小麦和其他多倍体农作物开展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最新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来自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全球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技术路线。这项研究将使野生稻的驯化过程从数千年缩短到几十年,甚至更短,并开辟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虽然我国在水稻育种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然迫切需要新策略来应对未来的粮食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发现了蓼科荞麦属一新种,该新种被命名为长花柱野生荞麦(Fagopyrum longistylum M. Zhou & Y. Tang)。此前的1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分类(PHYTOTAXA)》上。该研究通讯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周美亮研究员和四川旅游学院唐宇教授,第一作者为...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研究团队通过对过去100年间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区域52个国家及地区的110份早期水稻农家种在不同氮肥条件下进行全面的农艺性状鉴定,发现水稻分蘖(分枝)氮响应能力与氮肥利用效率变异间存在高度关联。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多重组学技术鉴定到一个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为关键调控因子调控水稻分蘖。进一步研究发现,OsTCP19上...
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麻类研究所南方蛋白饲料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团队联合有关高校和企业,历时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分子植物》。据中国农科院麻类所研究员刘头明介绍,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国大蒜年播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大蒜具有膨大的鳞茎,富含大蒜素,不仅可用作蔬菜和调味料食品,还被广泛用于医药产业。但栽培种大蒜一般不育,严重阻碍了大蒜生...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料作物基因组学与抗病性改良创新团队成功破译了油菜基因组的全转录信息密码,构建了油菜10万余个基因的转录全景图,使得油菜基因功能研究第一次有了标准的可参考的基因转录数据库,将有力支撑油菜功能基因的相关研究。该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植物》上。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专家领衔的多国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了控制大豆籽粒大小、含油量和蛋白含量的关键基因,这项发现对于通过分子育种提高大豆产量及品质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寿惠霞教授介绍,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在进化上,野生大豆籽粒小、含油量低、蛋白质含量高,是杂草形态。经过长期育种选择驯化后,栽培大豆籽粒大、含油量提高,现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是世界性的重要粮...
小麦进入中国后是如何传播扩散的。中国科学家近期在古代小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成功测定并分析了首例距今约3800年的小麦全基因组序列,证明了古代小麦与中国西南地区现存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的密切关系,提出普通小麦从青藏高原边缘到长江流域的扩散路线。这项研究系古代小麦基因组研究的首次尝试,为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农业传播提供了跨时间维度的直接证据。
2019年1月24日,《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最新成果,该成果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他们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增产。每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的重要三要素之一。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稻...
2019年1月6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戴小枫领衔的加工有害生物创新团队日前在大丽轮枝菌寄主适应性进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阐明了大丽轮枝菌引起棉花等寄主落叶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月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植物学期刊《新植物科学家》(New Phytologist)上。大丽轮枝菌是引起棉花“癌症”——黄萎病的病原。戴小枫说,该项研究将为棉花等经...
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令杂交稻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项成果于4日晚间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杂交水稻在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对推动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
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克轩研究团队历时5年多,完成了青蒿复杂基因组的测序,并完成了多个组织部位的转录组遗传信息发掘,为青蒿乃至菊科植物的基础研究、品种选育打下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第二大植物蛋白质来源。中国花生在单产、总产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花生栽培种为异源四倍体植物,基因组大、重复序列比例高,组装难度大,全基因组测序一直未能突破,严重影响了花生研究和应用。
山东农业大学付道林团队成功克隆了太谷核不育基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现小麦等作物的杂交制种创造了条件。2017年4月28日,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