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作物遗传学 植物研究所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612 秒)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现蔗糖合酶编码基因TaSus1影响小麦穗粒数,并利用306份世界范围小麦品种的重测序及穗部表型数据对TaSus-A1基因存在的SNP及穗粒数表型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优异遗传位点。研究结果显示,TaSus1基因突变后,与野生型Fielder相比,突变体的穗长、穗重、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都明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利用来自世界范围内的306份小麦约4千万的SNP,对穗长、穗重、籽粒重、千粒重、小穗数、芒重、糠重等27个穗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共鉴定590个关联的区段。科研人员发现,穗子的间接性状具有更强的峰值,因此,通过间接性状的方法来鉴定出强关联信号的方法是可行的。随后,科研人员利用同化物分配性状的GWAS结果鉴定到TaSPL17为调控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进一步分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联合遗传发育所鲁非团队、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郝元峰团队,利用世界范围内的306份小麦(重测序获得4千万可靠SNP),针对8个株型性状(穗下节长度、第二茎节、第三茎节、第四茎节、主分蘖长度、最高和最矮分蘖长度及其差值)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共鉴定发现330个QTL,构建QTL网络,发现部分位点具有多效性。其中83个QTL跟单一性状关联,其他的QTL与多性状关联。...
整精米率是水稻的重要品质性状,也涉及水稻的经济产量。整精米率性状由遗传控制,受灌浆、收获及收获后期高温高湿等环境因子影响,整精米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稻米成熟阶段产生的裂纹,导致加工过程稻米断裂,可造成高达30%的水稻产量损失。全球气候变化给水稻生产带来新的挑战,研究模型预测在水稻种植季节气温异常升高1℃可引起稻整精米率降低7%左右。因此,揭示稻米裂纹抗性和整精米率的调控因子,通过设计育种培育耐裂纹稻...
作物驯化和遗传改良在人类从游牧狩猎到定居的生活方式过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高粱是世界第五大谷类作物,具有多种用途,如食物,饲料,酿酒,制糖和生产生物燃料等。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应对气候环境的挑战,揭示高粱驯化和改良过程的基因组选择,探索种间杂交以及平行/趋同进化的遗传机制变得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宋献军研究组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及验证实验发现GW6a与DA1的同源蛋白HDR3互作。
中科院植物所王雷研究组发现,在转录水平,水稻生OsPRR (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个成员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异性地响应盐胁迫信号。在T-DNA插入或基因编辑导致osprr73功能缺失的突变体中,多个水稻生物钟相关基因的表达时相和表达幅度受到了影响,表明OsPRR73为水稻生物钟的核心组分。有趣的是,在高盐环境中,ospr...
朱安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目前研究主要是通过计算生物学与实验相结合, 从基因组复杂度、多倍体基因组间互作、基因表达调控及基因功能分歧等角度研究植物野生种质资源多样性与重要、特色园艺性状形成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1)核质共进化模式与机制,包括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变异规律及与变异速率、重组关系,核质互作等;2)植物多倍体形成与表达...
章成君,1982年10月出生于浙江上虞,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理科基地班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11年6月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龙漫远教授指导下硕博连读,深入的研究了水稻嵌合基因演化模式,并开发了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分子进化分析工具(DPP/OBSM);2011年至2014年赴美国芝加...
玉米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常常受到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在干旱严重的年份或区域甚至面临绝收的危险。发掘控制玉米耐旱性的遗传位点、克隆玉米耐旱基因、揭示其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秦峰研究组利用全球不同地区的玉米材料组成的自然变异群体,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策略,发现位于玉米第10号染色体上的一个编码NAC转录因子的基因ZmNAC111对玉...
亚洲栽培稻(一般称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养活了80%以上的中国人口。在水稻与其它约23个物种共同组成的稻属植物中,它和7个稻种(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长雄...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频繁受到干旱、极端温度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每年因干旱造成的损失大于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因此,研究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提高植物的耐旱能力,既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需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