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西太平洋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113 秒)
近日,《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关于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的最新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在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开展原位综合定量探测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火山-热液系统中富含氢气,并孕育了可利用氢气的微生物群落。
在地球系统46亿年演化进程中,偶极磁场的出现和演化改变了地球宜居环境演化的进程,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宜居地球。地球磁场起源于地核发电机过程,而地核热动力学和化学结构的变化则会导致地磁场的显著改变,磁偶极子减弱,磁多极子增强,甚至发生南北磁极的倒转,即地磁倒转,削弱对地球系统的保护,造成生物大灭绝。因此,磁场的起源和长期演化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文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地区(30°N-50°N,95°E -145°E)1°×1°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结果显示,在西太平洋俯冲带地区,上地幔中西倾的板片状高速异常体与其上方的低速异常区构成俯冲带与上覆地幔楔的典型速度结构式样.俯冲板片高速体在约300~400 km深度范围内被低速物质充填,暗示俯冲板片可能发生了断离.在华北克拉通地区的上地幔中发现三个东倾排列的高速异常带....
以吴国雄为团长、李建平为副团长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代表团参加了6月22日至25日在台北举行的2010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WPGM)。其中,吴国雄、黄荣辉、李崇银、周天军分别做特邀报告;李建平、廖宏为分会召集人、分别主持两个分会并做了多个报告;其他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也做了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
本文采用依赖温度的黏度结构以及考虑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厚度差异等特征,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会聚速率作为板块速度的主要约束,通过变化海沟后撤速度模型,数值模拟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过程.结果表明,要产生类似于中国东北之下低角度的板片俯冲,海沟后撤是重要条件;而上下地幔黏度的较大差异是决定俯冲板片不穿透660 km相变面的决定因素;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应早于70 Ma B.P.,海沟后撤...
本文采用依赖温度的黏度结构以及考虑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厚度差异等特征,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会聚速率作为板块速度的主要约束,通过变化海沟后撤速度模型,数值模拟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过程.结果表明,要产生类似于中国东北之下低角度的板片俯冲,海沟后撤是重要条件;而上下地幔黏度的较大差异是决定俯冲板片不穿透660 km相变面的决定因素;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应早于70 Ma B.P.,海沟后撤...
针对前人利用低谱模式研究大气运动多平衡态存在的不足, 应用四因子最优子集反演方法和相应的资料分别反演获得了描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年和偏南年500 hPa高度场和相应OLR场低谱截断基函数具体形式. 应用多平衡态理论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演变的物理机制. 结果表明, 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的原因是前期外部的热力强迫的差异, 导致了大气产生不同的响应波型. 较强的经向和纬向外部热力差...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裂谷体系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三维Vs速度结构与太平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地震Vs速度结构十分相似,而与东太平洋边缘现代板块俯冲带的岩石圈与软流圈V...
利用1970~1998年的地震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WadatiBenioff带形态,发现各区域WadatiBenioff带的倾角与板块俯冲速度有关,俯冲速度越大,倾角越小;利用1976~2002年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资料,对各区域地震断层类型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地震断层类型也与俯冲速度有关,俯冲速度大的地区逆断层数量高达74髎以上,俯冲速度小的地区正断层数量上升到45髎左右;本文还探讨了西太平...
2006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美国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学术大会,来自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近1500人出席了会议,是历年规模最大的,也是十分成功的国际会议。内容包括水文科学、大气科学、大地测量学、海洋科学、空间物理、大地构造学、火山地球化学、地震学等专题。 我所孙和平博士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JL Chen博士是该次会议大地测量专题的组织者和召集人。大地测量专题共收到86个...
2006年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学会议(WPGM)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 我所科学家积极参与水文科学分会的学术交流 7月24-27日,由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主办的第九届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WPGM)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10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主要分水文科学、大气科学、测地学、海洋科学、地震学等8大学科,每个学科下面又分为许多不同主题的分会。该会议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行,...
各位同行:你们好! 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学术会议(WPGM)将首次在北京举行(2006年7月24日-27日),作为会议召集人,现邀请你们参加该学术会议,该会议将提供一个展示你们最新研究成果的舞台。作为从事与该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你们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和值得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提交论文摘要的截止日期是2006年3月16日。 你们能够在下列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关于2006年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的主...
2006年7月24日,由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与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WPGM)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大气科学、水文学、海洋科学、固体地球科学以及空间和行星科学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