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生物学 无脊椎动物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107 秒)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海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与系统演化研究团队聚焦中国沿海、大洋深海、极地等海域的纽形动物、环节动物、头足动物、线虫、棘皮动物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开展形态与分子相结合的分类研究,构建物种的DNA条形码库,解析系谱间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比较生物学、系统生物地理学和组学分析等探讨种下进化与物种形成、解析动物结构与功能关系及适应进化;同时开展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底栖食物网...
2023年8月2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魏辅文院士,在湖北宜昌馨岛国际酒店组织召开了“《中国动物志》脊椎动物卷编写工作推进和交流会议”。广州大学吴毅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和李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葛德燕研究员和张洁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尤锋和刘静研究员等脊椎动物卷主持人和参加编写人员以及动物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共22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对各卷编研...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巴西国家博物馆等合作,在《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关于热河生物群翼龙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报道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yixianensis)。
环境感知与合适响应是物种生存适应的根本。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带领的研究团队以生物毒素分子为工具探索动物环境适应生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比如研究了冷热温度感知和响应机制(Nat Commun 2015; 2019; PNAS 2018,2020, 2022a, b, Sci Adv 2017, 2020; PLoS Biol 2018; Curr Biol 2022)。OTOP1是一类...
大角鹿(Megacerines)是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中新世晚期-全新世的鹿科动物,拥有标志性的硕大鹿角,是化石中的明星物种。大角鹿的下颌形态特殊,普遍存在肿厚现象,尤其是周口店第一地点的肿骨中华大角鹿(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下颌骨水平支横截面近似圆形。大角鹿肿厚的下颌有何功能?有观点认为大角鹿肿厚的下颌是为了储存钙质以供硕大的鹿角每年的脱落与生长。然而,雌性大角鹿不长角...
鸟类是现代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然而,相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史前遗址出土的鸟类骨骼极为稀少。这或与鸟类的骨骼相对纤薄而难以在遗址中保存下来有关,又或与鸟类的生理特征、生态习性乃至古人类狩猎技术发展有密切联系。考古学提出,大多数鸟类因善于飞翔而难于猎捕;鸟类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且提取过程较为繁琐。因此,直至人类历史的相对晚近阶段,随着特定捕鸟工具、技能的出现,鸟类才开始逐渐成为史前人类的常规...
鸟类是现代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然而,相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史前遗址出土的鸟类骨骼却极为稀少。这一现象或许与鸟类的骨骼相对纤薄而难以在遗址中保存下来有关,另一方面则可能与鸟类的生理特征、生态习性乃至古人类狩猎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考古学家认为,大多数鸟类因其善于飞翔而难于猎捕;此外,鸟类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且其提取过程较为繁琐。因此,直至人类历史的相对晚近阶段,随着特定捕鸟工具、技能的...
基因组三维结构、类器官技术、微生物组学研究、大脑单细胞测序、癌症疫苗……先进的生物技术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健康。《细胞》发布特刊,专题讨论最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和发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针对古DNA技术的发展与未来撰写评述性论文,回顾了古DNA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突破,探讨了目前的技术瓶颈和解决方案,展望了未来古DNA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联合中、英、瑞(瑞典)三国科学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Frontiers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了关于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人类中耳包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鱼类的喷水孔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形成密切联系,在宿主营养代谢、免疫、健康、适应性演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相应地受到宿主食性、系统发育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关于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评估,肠道微生物对野生脊椎动物生理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也尚不清楚。针对以上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近期取得了进展。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有颌脊椎动物并以alpha螺旋为结构特征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炎症免疫应答特别是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目前,干扰素被分为三种类型,即I型、II型和III型,它们分别利用不同的受体复合物,IFN-αR1/IFN-αR2、IFN-γR1/IFN-γR2和IFN-λR1/IL-10R2。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聂品研究员团队在Natur...
2021年5月19日,《遗传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中科院生物学大类一区)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团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顾万发研究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海兵副教授共同主导完成的关于距今约5500-5000年的中国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古代人群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成果。
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脊椎动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脊椎动物登陆事件发生于有颌类的硬骨鱼类。现生硬骨鱼类包含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这两个类群中物种数量最为繁盛的是肉鳍鱼类中的四足动物(成功登陆的脊椎动物类群)以及辐鳍鱼类中的真骨鱼类。相对于这两个最为繁盛的类群,硬骨鱼类的基部类群物种数量相对稀少,但却隐藏着祖先演化所遗留的痕迹,有“活化石”之称。2021年2月5日凌晨,...
2021年2月5日凌晨,《细胞》杂志(Cell)在线发表了题目分别为“African lungfish genome sheds light on the vertebrate water-to-land transition”和“Tracing the genetic footprints of vertebrate landing in non-teleost ray-finned fish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