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古生物学 无脊椎动物相关记录171条 . 查询时间(0.135 秒)
2014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以长文(Article)发表了Three new Jurassic euharamiyidanspecies reinforce early divergence of mammals 研究论文。该文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为一亿六千万年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命名了神兽、仙兽两个新属...
2014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以长文(Article)发表了Three new Jurassic euharamiyidanspecies reinforce early divergence of mammals 研究论文。该文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为一亿六千万年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命名了神兽、仙兽两个新属...
2014年7月23日,法国科研中心研究员、巴黎西大教授派勒葛汉(J. Pelegrin)先生抵达北京,开始其以山西丁村遗址角页岩为主题的模拟打制实验合作研究,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果润-茵笆(N. Goren-Inbar)教授联合指导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杨石霞博士论文的重要内容。石制品的模拟打制属于实验考古学的范畴,是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环境演化实验室吴妍副研究员等人在《Applied Physics A》和《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相继发表了他们在植硅体成分和结构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是旧大陆嵌齿象科的最后代表,也是中国北方上新世和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在国外报道于日本和泰国等地,在长鼻类及嵌齿象科的演化研究及地层对比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中华乳齿象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有很大的争议,焦点在于“美洲起源说”或“亚洲起源说”。由于中华乳齿象与美洲的居维叶象亚科的成员在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是臼齿特征和短颌特征这两方面),而在整个晚...
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是旧大陆嵌齿象科的最后代表,也是中国北方上新世和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在国外报道于日本和泰国等地,在长鼻类及嵌齿象科的演化研究及地层对比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中华乳齿象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有很大的争议,焦点在于“美洲起源说”或“亚洲起源说”。由于中华乳齿象与美洲的居维叶象亚科的成员在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是臼齿特征和短颌特征这两方面),而在整个晚...
2014年7月出版的美国《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Pal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蒋顺兴、汪筱林、孟溪和程心完成的题为“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一北方翼龙新材料以及对北方翼龙科系统关系的重新厘定”的研究论文。据悉,这一北方翼龙科新标本发现于辽宁北票黑城子义县组,是热河生物群一个新的化石地点。新标本仅为完整保存的头骨,头骨长近480毫米,个体巨大,是目前为止发...
2014年5月出版的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第34卷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邹晶梅完成的《中国早白垩世一适应攀援习性的强壮反鸟类》的研究成果。
2014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环境演化实验室副研究员吴妍等人在美国考古科学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在线发表了关于水稻驯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为探索水稻起源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水稻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水稻驯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发生的讨论是水稻起源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年来,上山遗址水稻遗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2014年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学报告》上,报道了目前为止志留纪最大的脊椎动物——一种被命名为钝齿宏颌鱼的硬骨鱼。钝齿宏颌鱼虽然目前只发现了两块下颌骨和一块上颌骨标本,但对其展开的详细研究却为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环境演化的热点议题提供了关键性证据。颌骨特征表明,钝齿宏颌鱼是一种典型的硬骨鱼。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学报告》上报道了目前为止志留纪最大的脊椎动物,一种被命名为钝齿宏颌鱼(Megamastax amblyodus)的硬骨鱼。现有的证据显示,4.23亿年前的钝齿宏颌鱼体长可达1.2米,在食物链中占据较高的位置。这是云南曲靖地区志留纪潇湘动物群继梦幻鬼鱼、初始全颌鱼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这一发现挑战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动...
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发现于1973年,高岭坡是百色盆地较早并持续进行过发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先后进行过五次试掘或发掘,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片和断块,是认识高岭坡遗址石器文化特点和性质的重要材料。近期,研究人员对现存于古脊椎所的、高岭坡遗址发现的834件石制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再次观测和分析,证实该遗址为一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所。刊发于5月出版...
最新一期的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报》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馆和芝加哥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云南省罗平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辐鳍鱼亚纲中一种新的全骨鱼类化石,命名为罗平强壮鱼(Robustichthys luopingensis)。该发现为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和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南麓,是汉水上游最大的新生代断陷性盆地,这里也是我国秦岭以南发现旧石器地点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汉中盆地以龙岗寺地点为代表的不同旷野旧石器地点中采集了数以千计的石制品,但对这些石制品地层年代的研究工作严重滞后,有关石制品出土层位的时代序列一直没有能够很好地建立起来,人们无法确定汉中盆地旧石器工业的发展演化脉络,这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界对其石器工业技术和人类行为的深入...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成立。实验室以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涵盖现生生物及化石,着重研究脊椎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其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重要类群的起源、演化、灭绝与复苏的生物学机制与环境制约因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