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土壤生物学 微生物相关记录328条 . 查询时间(0.48 秒)
每年的12月5日是联合国“世界土壤日”。2020年土壤日主题为:“保持土壤生命,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Keep soil alive, Protect soil biodiversity)。为纪念这一日子,国际土壤学顶尖学术期刊《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编辑部发表社论,遴选出2020年5篇深度切合这一主题的高亮文章。其中,以西北工业大学生...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在土壤中添加含有不同微生物的肥料(T1、T2、T3、T4),外加仅施用有机肥的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微生物复配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和对樱花根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用4种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升土壤酶活性,其中蔗糖酶活性在处理150d时提高最明显,较CK提高了34.6%~74.1%;土壤脲酶活性在处理90d时表现最佳,较CK提升了11.8%~61.8%;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处...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姚槐应团队以中国著名产茶区杭州西湖龙井种植区选取经过长期施肥的茶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生物炭添加来探究其对于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N2O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对比对照处理和添加1%(质量比)的两种生物炭(豆科类生物质炭(legume biochar,LB)和非豆类生物质炭(Non-legume biochar,NLB))的微宇宙培养试验,系统研究了生物炭对茶园...
南京土壤研究所谢祖彬课题组利用自主研制的气密植物生长箱,对水稻进行15N2气体田间原位示踪。标记结束后,首次将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SIMS)相结合,可视化定量化分析了超高速离心后不同密度梯度层内微生物DNA的15N丰度,为推导稻田土壤“活跃”固氮微生物提供了直接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与不种水稻土壤处理相比,水稻种植处理显著提高了生物固氮固定的氮素;...
镰刀菌枯萎病作为土传病害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多种作物频繁爆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案例研究发现,尽管枯萎病爆发与土壤中病原菌丰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并不存在可以确定是否发病的阈值。土壤是一个化学组成复杂、物理相系交错、生物及功能神秘的体系,对镰刀菌的存活及致病能力影响难以揭示,但普遍认为土壤抑病功能很难从个别微生物及功能上说明问题。因此,从分子生态学角度出发,以整合分析的方法来解...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旨在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间动态,其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土壤微生物资源,深刻理解微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机制,并预测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方向。微生物组学及生物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我们对于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目前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 应美国微生物学会mSystems主编的邀请,南京土壤所褚海燕课题组以“Soil ...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贡献了诸多生态服务功能,包括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和水分调节、养分循环与碳封存等,这种服务功能从根本上取决于地上植物群落、地下土壤微生物的多功能性发挥程度。因此,对地下土壤微生物过程的深入认知,将有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对干旱热带环境下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生物响应尚不明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中的活性养分库,直接参与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反映土壤肥力与质量的重要生物指标。基于网格法采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北省曲周县域农田耕层(0~3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具有中等变异强度和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污染生物治理项目组硕士研究生房俊楠在导师闫志英研究员的指导下,以自行分离筛选的一株高产的γ-PGA生产菌株B. amyloliquefaciens JX-6为目标菌株,并以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和豆粕为主要的发酵基质进行固体发酵实验研究。首先,对JX-6在灭菌条件下固体发酵生产γ-PGA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其次,验证在最优发酵条件下JX-6固体发酵生产γ-PGA可重复性;最后验...
生物土壤结皮(以下简称结皮)由藻类、地衣和苔藓等孢子植物类群组成,在全球干旱区地表广泛分布,其覆盖度可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2%,是干旱生态系统重要的组织构建者。结皮能够固定环境中的碳和氮,固定的氮可转化成不同形态的氮素,不同形态氮素的季节动态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可利用氮素的供给能力。结皮中特殊的微生物类群与土壤养分循环密切相关,研究微生物群落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布格局,对于评估生物土壤结皮如何响应全球变...
刘永俊,兰州大学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授。在研项目3项,已完成项目3项,获得荣誉2项。研究方向:菌根真菌生理生态学;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
为了解东北黑土旱田改种稻田后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将东北黑土旱田(种植玉米为主)改种为稻田(简称“旱改稻”),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了“旱改稻”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以及其对碳源利用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旱改稻”显著增加了黑土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数量,增加了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SOC)的含量。旱田和稻田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复杂性和难培养性,长期以来人类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认识不深,只能用“黑箱”来概括。土壤微生物活动是实现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转化的功能基础,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装配会影响土壤养分循环能力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高低,并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近年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及多样性损失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引起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的重视。世界各国也陆续...
美国能源部下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研究人员24日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使用一种名为BONCAT+FACS的技术,几个小时就能成功鉴别出土壤样本中存在的活性微生物。研究人员称,该研究可能会改变目前科学家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范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课题组基于褐土生物炭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常规NPK肥、2.4-7.2-12 t/ha生物炭处理),结合Biolog、PLFAs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共发生网络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并通过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验证了微生物的网络交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生物炭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库容和pH值,影响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共...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