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历史学 王国维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085 秒)
王国维与同为遗民学者的张尔田在民初的交往和论学情况,非常值得注意。双方学术理念虽然不同,但交往频繁,能够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对此进行考察,不仅有利于更全面把握和认识王国维的性格偏好及其学术研究、著述出版、政治参与等活动,也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张尔田的为学为人,以及民初上海遗民圈的生态情况。
讲座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一、海关抚恤金事件与罗、王关系的终结;二、“枪法错乱”、医疗事故与王潜明的突然去世;三、王国维与罗孝纯曾经之关系;四、仆媪中构及罗孝纯与王国维夫人矛盾之激化;五、王国维与罗振玉:“当世莫之与京”的两大学者。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提出了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影响颇大的“清学三阶段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王国维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精炼的论断,除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及罗振玉、沈曾植等人的影响外,极有可能是源自邓实1905年发表的《国学今论》一文。考诸清末文献,将清代学术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不是邓实或王国...
清朝国学大师王国维(图)     清朝  国学大师  王国维       < 2011/9/27
王国维(1877-1927年)王国维1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县城,初名国祯,后改名国维,字静安(或庵),亦字伯隅,号礼堂,晚年更号观堂,又号永观。原藉河南省开封府,远祖随宋高宗南渡,子孙由此定居,遂为海宁人。
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家王鸣盛在谈及他考史的方法时,便说:“搜罗偏霸杂史、稗官野乘、山经地志、谱牒薄录,以暨诸子百家、小说笔记、诗文别集、释老异教,旁及于钟鼎尊彝之款识,山林冢墓、祠庙迦兰碑碣断阙之文,尽取之以供佐证。”(《十七史商榷·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所谓“钟鼎尊彝之款识,山林冢墓、祠庙迦兰碑碣断阙之文”,皆为实物资料。同时,王鸣盛也称誉钱大昕“以治金石,而考史之精博,遂能超轶前贤”...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一直得到学界的赞扬,然而深入审视,实乃以新的文字资料参证古籍文献资料,不必看作“二重证据”,其中以商代君主世系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更是严重的逻辑错误。“二重证据法”是针对“古史辨”派提出的反对理念,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起到阻断史学革命、将传统史学过早衔接于新史学的作用。此后史学界在上古史的研究中,将“二重证据法”的负面作用扩大、滥用,造成不良的影响,应当及早摒弃。
此次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全集》,是迄今最完整、同时在编纂质量上也达到较高水平的王国维著述总集,是王国维学术遗产整理和王国维研究的新成果。整个《全集》编纂过程,若从资料收集及相关准备工作算起,耗时逾30年,凝聚了几乎三代学者的心血。1996年《全集》工作重新启动后,王元化、傅璇琮、李学勤、裘锡圭先生等许多前辈学者对《全集》工作给予了宝贵支持和指导,对《全集》工作达到高水平起...
王国维的“古雅说”     古雅说  王国维       < 2008/11/25
王国维早年所写“哲学上及文学上之撰述”中,除了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以外,另一篇表现“其见识、文采亦诚有过人者”的论文,当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是在本世纪初,从研究哲学入手,开始其学者生涯的。如果说,《红楼梦评论》的“立论”是在“叔氏之立脚地”,通过对《红楼梦》这部“宇宙之大著述”、“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的考察,系统地“畅述”了他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一九○三至
王国维并未参加两次“乡试”     王国维  科举  乡试       < 2008/11/19
人们一般都识认为王国维参加过两次“乡试”,事实上他只参加一次“乡试”,那唯一的一次也是通过走捷径,王国维在科举试场上极为不顺,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可以窥见他自开始读书时便与社会读书气氛格格不入,他对应试内容极为反感,不屑于八股时文,却醉心于史地考据,义无反顾走他、独学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他日后的学术地位。
什么是现代中国的学问指向?或者说什么是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要务?简单的表达就是:人心与社会。因此也可将中国文化建设简约为中国人新人生观建设与新社会观建设。对此梁漱溟等人都有过类似的表述。中国20世纪20年代曾出现过著名的“人生观大讨论”(科学与玄学之争)。说实在,这次大讨论是中国学人所长期关怀与积压问题的总摊牌。在此大讨论之前,人生观的问题已经提出。理出这条线索,也许可对“人生观”(玄学与科学...
王国维(1877-1927)与傅斯年(1896-1950)出生时间相差将近二十年,一位是清代遗老,一位是五四青年;一位声嘶力竭提倡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一位是近代反传统的健将。他们的社会角色截然不同,他们的著作却有著相当微妙的关联。
三、 汉晋木简研究与"二重证据法"的形成之关系王国维的治学历程,按照徐中舒的说法:"大抵先生为学次第,可分四期:二十二岁以前,居海宁本籍,治举子业,兼治骈散文,是为第一期;二十二岁以后,旅居上海、武昌、通州、苏州,八、九年间,先治东西文字,继治西洋哲学、文学,年壮气盛,少所许与。顾独好叔本华,尝借其言,以抨击儒家之学,为论至廉悍,其后亦治诗词,于词尤自负在北宋诸家之间,南宋以下不足论矣,是为第二期...
王国维与上海          < 2007/12/25
本文从王国维与上海的关系出发.探讨上海在王国维一生的学术生涯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晚年王国维学术路向的转变。认为学术研究意义上的王国维是伴随着上海成长起来的。上海是他学术事业的起步之地。辛亥革命后,王国雄的思想日趋保守,他的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古。学术风格大变,似乎完全与西学告别而专治中国的传统之学,使他的学术生涯看起来分成了互相孤立的前后两截。但大变之中又有他一贯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求真、...
王国维与梁启超          < 2007/12/25
王国维与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极为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前者生于1877年,死于1927年;后者生于1873年,死于1929年,两人并世生存了50年。尽管他们较早就彼此相知,但相交只有在清华国学院做同事的两年。王国维以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而享誉学界;梁启超亦著作等身,学术耀人,不过他的大半生却以经世为已任奔波于政治舞台,两人同为学人,志向颇多不同。然而,尽管他们立足于不尽相同的路途,却都有着起伏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史学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其表现特征之一是中西史学的交融和沟通,打破了各自为阵、各不相干的局面(如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表现特征之二是传统旧史学的衰颓和现代新史学的崛起,中国史学在观念上得到实质性的革新(如美国“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在中国的引进);表现特征之三是新史料的运用,“二重证据法”成为一种自觉的史学方法。这一个时期,在中国的史学舞台上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史学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