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 时间相关记录59条 . 查询时间(0.183 秒)
日冕物质抛射(CME)及其伴随激波常常会给地球空间环境带来剧烈的扰动,产生一系列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电离层暴、热层暴、高能粒子暴等,危及空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安全,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而准确预测CME/激波的到达时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稻城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
玻璃被认为是气、液、固之外的第四态物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玻璃是热力学不平衡状态物质,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会不可避免地朝平衡态转变,即发生物理老化(以下简称老化),导致其结构和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直接影响玻璃的稳定性。因此,老化是玻璃研究领域长久以来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玻璃的长期抗老化效应,关系到玻璃的能态下限以及相应的结构和性能极...
借助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欧洲盖亚(Gaia)等望远镜的观测资料,南京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并给出了热木星长期潮汐演化的大样本观测证据,为定量揭示恒星潮汐耗散因子和热木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近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太阳系外行星课题组和国内外多个团队合作,利用我国的郭守敬光谱望远镜(LAMOST)和国际盖亚天体测量望远镜(Gaia)等观测数据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首次得到了热木星出现率(即恒星周围平均有多少热木星)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为热木星的潮汐演化提供了大样本观测证据,并为揭示热木星的起源和限定恒星潮汐因子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该项研究成果的论文于2023年10月30日发表...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后王璐茜与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Douglas Russell Gies教授等人合作,成功申请到哈勃空间望远镜2022年度对于大质量双星系统的15次观测时间(单次观测时长约29分钟)。该观测计划将采用空间望远镜远紫外成像摄谱仪(STIS),结合中阶梯光栅E140M(分辨率R~45,800,波长范围覆盖1150~1710?)对南半球的5个特殊Be+sd...
最近,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项目研究员张锋及合作团队发现了直接证据,证明月球火山的“死亡”时间在10亿年之内。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涂锐研究员、高玉平研究员和张鹏飞助理研究员共同发明的“一种基于GNSS CP技术的不间断时间传递方法”(ZL 2017 1 1379268.0)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贺晗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Kepler的SC数据,选取恒星参数与太阳接近的20颗有显著耀发活动的类太阳恒星,从光变曲线中识别出184个恒星耀发样本,基于耀发的光变轮廓确定了每个耀发样本的上升相和下降相时间,然后对耀发的上升相时间和下降相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
近日,南非射电天文台(SARAO)公布了MeerKAT望远镜2020年度观测申请评审结果,紫金山天文台有2项观测申请获批,观测时间共计25小时。其中,Chandreyee Sengupta副研究员等提出的“星系群中超弥散星系的中性氢观测”获批15小时观测时间,拟利用MeerKAT的L-band对两个近邻星系群进行21厘米中性氢谱线成像观测,研究其中的低表面亮度星系(LSB)和超弥散星系(UDG)的...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称,他们对陨石上钼元素的同位素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称:大约45亿年前,我们身处的太阳和太阳系在短短20万年内形成,这是科学家首次计算出太阳系形成所需时间
火星或许更加“晚熟”。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12日报道,落在地球上的火星陨石提供的证据表明,火星形成所需的时间可能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要长1500万年。当小行星或彗星撞击火星时,会将火星表面的岩石冲击出去,其中一些岩石可能进入太空,然后以陨石形式降落于地球。此前研究表明,火星陨石的组分,尤其是钨等“亲铁”元素的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亲铁”元素往往会沉入正在形成年轻行星的铁核内。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频率基准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北斗三号卫星,采用双频共视法,实现了我国时间基准UTC(NTSC)与捷克国家时间基准UTC(TP) 的亚欧长基线国际时间比对。在当前北斗三号共视可视卫星比北斗二号数少一半的情况下,达到共视比对精度1.2ns,提升幅度约19%。近两年来,国际权度局(BIPM)一直在积极推进北斗在国际原子时计算中的应用。授时中心已经与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张杰院士和向导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与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等国内外同行合作,利用两个偏振态方向相互垂直的线偏振太赫兹脉冲合成圆偏振脉冲,首次在介质波导中以太赫兹波长为时间基准实现对相对论能量级电子束完整时间信息的精确测量,并获得3 fs的超高时间分辨率。该工作作为“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文章发表在2019年4月的《物理评...
我校物理与天文学院罗乐教授研究团队在2月20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mmetry breaking transitions in a dissipative Floquet system of ultracold atoms(在耗散弗洛凯系统的超冷原子中观察到宇称-时间对称性破缺)”为题报道了世界上首个利用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测天体物理学课件 第二章 坐标和时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