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混作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278 秒)
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粟黍等旱地作物,何时南下传播到以稻作为主的安徽南部地区?科研人员对安徽宣城井水墩遗址最新完成的一项植物遗存考古研究发现,2600年前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井水墩先民就已开始种植粟黍,并在当地形成稻粟混作农业。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的这项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专业学术期刊《地球科学前沿》(英文版)在线发表。
2021年9月11日,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在武汉组织有关专家对课题绩效进行评价。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专家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明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李春喜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化所王义明高级会计师、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周清明教授、江西省科技厅谢金水研究员、中国水稻...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青藏科考队近期对西藏东南部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开展局部考古发掘时,首次在该地区发现了麦类、粟类等混合农作物。立定遗址位于西藏林芝市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在2018年11月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期间,该遗址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藏东南人类活动遗迹及生存环境调查队发现。经初步确定,该遗址为公元前两千纪时期,属...
对2007年安徽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表明,第3、4代稻纵卷叶螟在安庆混作稻区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单季早中稻在7月下旬至8月初,双季晚稻在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和灯诱数据,进行世代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早中稻田第3代以本地繁殖世代为主,有部分迁入;第4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少部分滞留为害。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稻田的第4代稻纵卷叶螟雌蛾卵巢解剖数据,发现安...
本试验以燕麦与箭薚豌豆不同种植模式的根际土壤为对象,对其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燕麦拔节孕穗期较低,开花期较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至成熟收获期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不同生育期,间混作处理比单作燕麦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数量(P<0.05)。收获期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绝大多数,其中间作混播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是单作燕麦的1.1倍左右,单作箭薚碗豆是单作燕麦...
旱作水稻与花生混作体系中接种根瘤菌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
【目的】研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状土冲刷试验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容重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正相关,总孔隙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负相关。在短历时高强度的冲刷条件下,紫色土的土壤容重越大,孔隙度越小,土壤越紧实,其抗冲性能越强;(2)土壤抗冲指数与细砂粒(0.25~0.05 m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
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的研讨     新石器时代       < 2007/12/13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逐渐形成了稻作物与粟作物的混作原始农业区。该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地理的生态过渡带,史前时期所具备的生态环境条件使两种作物的共生成为可能。混作区的出现既是人口增多对食物数量和质量要求的需要,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进步的表现,还是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原始农业的繁荣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南北交流的趋势,不断吸纳...
采用7种耕种方式研究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系统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其效益.结果表明,育苗移栽油菜的株高、叶片大小、根颈粗、开盘度以及产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免耕直播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的免耕直播油菜,各形态指标均优于免耕直播间作和单作油菜.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的育苗移栽油菜产量比免耕直播单作油菜增产11.9%;与紫云英混作的免耕育苗移栽油菜产量与免耕直播单作相近.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的育苗移栽油菜产值和效益...
采用砂培和溶液培养两种方法研究了水稻和花生混作系统根系氮化合物的分泌。结果表明,在砂培和溶液培养条件下NO3-和NH4+的分泌在不同时期和昼夜不同时间均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苗期两种培养条件下NO3-和NH4+的分泌高峰值均出现在早晨,水稻单作、间作和花生单作处理在砂培条件下NO3-和NH4+的浓度分别为1.415、5.044、2.140.mg/L和0.0482、0.3320、.132.mg/L;而溶...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玉米—花生混作可明显改善花生铁营养。与单作相比,混作花生新叶叶绿素SPAD值明显提高,新叶活性铁浓度提高12.4%~27.1%,同时花生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显著增加。在本试验种植密度下,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对单株花生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而施氮对玉米根际土壤活性铁浓度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花生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受施氮水平影响较大。说明石灰性土壤上玉米—花生混作对花生...
采用盆钵旱作实验 ,通过杂交水稻品种汕优 6 3与花生品种鲁花 9号混作 ,并对花生接种根瘤菌ATCC14 134,于水稻拔节期、水稻抽穗期、水稻收获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 ,在有根瘤菌接种的混作体系中 ,植株的生长和氮素供应得到了显著的促进 ,植株全氮和干重分别达 2 9.96mgN/g、6 7.5 5g,高于花生单作接种 (2 6 .2 9mgN/g、6 0 .32g)和水稻单作 (8.17mg...
采用盆钵旱作实验,通过杂交水稻品种汕优 6 3与花生品种鲁花 9号混作 ,并对花生接种根瘤菌ATCC14 134,于水稻拔节期、水稻抽穗期、水稻收获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 ,在有根瘤菌接种的混作体系中 ,植株的生长和氮素供应得到了显著的促进 ,植株全氮和干重分别达 2 9.96mgN/g、6 7.5 5g,高于花生单作接种 (2 6 .2 9mgN/g、6 0 .32g)和水稻单作 (8.17mg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