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黄土相关记录147条 . 查询时间(0.175 秒)
在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深层土壤有机碳在碳管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区域尺度上,深层土壤样品获取困难,导致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缺乏。
由于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极端降雨的影响, 黄土塬沟道侵蚀剧烈, 水土流失严重, 塬面萎缩呈逐年加剧的趋势, 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近几十年来, 以固沟保塬为目标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但对固沟保塬工程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尤其是对水动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黄土塬沟道侵蚀扩张机理、不合理固沟保塬措施的水土灾变过程和控制因素缺乏深刻认识, 塬区溯源侵蚀及塬面破碎化问题依然...
发生在距今~2.6 Ma 的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M-G)地磁极性转换被视为第四纪底界划分的重要时间标记,然而M-G界线在海洋沉积物和中国黄土中的古地磁记录并不同步。 海洋中M-G界线主要记录在相对温暖的氧同位素103阶段(MIS 103),而中国黄土中M-G界线主要记录在黄土层L33,对应于寒冷期(MIS 104)。这种“错位”现象无疑将影响基于地磁极性倒转年代框架的中国黄土...
陆生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示踪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中国黄土高原黄土中保存了大量软体动物(蜗牛)化石,被广泛应用于晚第四纪气候变化重建。例如,近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黄土化石蜗牛壳体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可能受降水量等环境因子控制,为揭示冰期-间冰期东亚季风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化石蜗牛壳体埋藏后可能受到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其地球化学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如...
陆生蜗牛具有对温度、降水量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响应敏感、迁徙能力弱等优点,被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性动物”。迄今为止,对全球不同区域蜗牛壳体稳定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已开展了许多研究。但是,针对微小蜗牛(2-10 mm)壳体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则非常有限。为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人员在黄土高原东南-西北~700 km断面上,采集了黄土沉积中广泛分布的四种微小蜗牛现生种(Pupilla ...
陆生蜗牛具有对温度、降水量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响应敏感,迁徙能力弱等优点,被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性动物”。迄今为止,对全球不同区域蜗牛壳体稳定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已开展了许多研究。但是,针对微小蜗牛(2-10 mm)壳体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则非常有限。为此,我们在黄土高原东南-西北~700 km断面上,采集了黄土沉积中广泛分布的四种微小蜗牛现生种(Pupilla aeoli、Gastroco...
中国黄土高原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地区,由于其丰富的碳酸盐矿物的快速溶解动力学,使中国黄土高原地表水体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地表水体一样,具有高pH值、高浓度的Ca2+和溶解无机碳(DIC)特征。中国黄土高原地表水生生态系统的独特水化学特性可能具有较大的生物碳泵(BCP)潜力,这种机制可以改变水体C、N和P的可利用性,影响浮游植物的结构或组成,进而改变富营养化状况和浮游植物丰度,以提高初级生产力(...
东亚冬季风环流对东亚地区气候和天气变化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能将东亚冬季风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应用到现今和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方面,将能弥补器测记录长度不足的缺点,从更长、更多时间尺度视角对东亚冬季风提供系统认识,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
黄土高原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土地开垦岩土工程之一,强烈的挖填和建设等工程扰动导致严重的地表形变。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黄土边坡滑移机理与治沟造地工程灾变效应”,针对人类工程活动区特殊扰动模式下黄土地表形变的监测、演变和机理开展研究,对黄土地区国家重大工程的风险评估及安全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是国际上地球化学方兴未艾的一个前沿领域。锂(Li)作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家族质子数最小的金属元素,有两个稳定同位素,6Li和7Li,二者相对丰度分别为7.52%和92.48%,它们的质量差高达16.7%。因此,不同地质储库的Li同位素比值变化显著,变化范围从-20‰到+40‰,使得Li同位素成为一个灵敏的地球化学示踪剂,应用领域涵盖了从地表过程到地幔流体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021年1月27日20时53分,长安大学的“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再次紧急发出了滑坡即将失稳的红色告警,由于预警及时,此次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此次成功预警应用了无人机抛投式北斗滑坡监测装备,实现了滑坡监测从有人现场布设到无人布设的新突破。早在2018年10月,地测学院张勤教授研究团队就在黑方台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了北斗高精度监测设备,该设备能实时捕捉到毫米级的滑坡位移变化,北斗三号全球...
基于不同地质载体,已有多种不同的气候代用指标被用于中亚地区的古气候研究。然而,相对与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该地区除了孢粉记录研究较多外,生物指标的研究相对匮乏。陆生软体动物——蜗牛是第四纪黄土沉积中最为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化石, 因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反应敏感, 被认为是黄土古环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动物”,其记载了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近些年在中亚黄土古气候研究中, 研究人员在伊犁盆...
尽管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亚黄土的年代学与古气候重建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该区黄土的来源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最近,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亚黄土研究组联合福建师范大学、伊朗霍尔木兹甘大学、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的相关科研人员对中亚北天山黄土的物质来源进行了定量恢复,明确了山麓冲洪积物、沙漠与黄土三者之间的成因联系,深入剖析了黄土物源研究在中亚地区古气候演化指标解译方面的科学意义。
西安专家黄土研究取得新成果     西安  专家  黄土  地质学       < 2020/8/5
近期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康树刚等发表黄土研究新成果。该研究成果基于中国黄土提供了全新世亚轨道尺度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之间关系的重要证据,同时对于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之前东亚季风变化研究有启示意义。另外,现有结果支持在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下,冬季风将在长时间尺度上呈现减弱趋势。该成果发表于《地质学》。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于国强博士等编著的《黄土高原植被与地貌侵蚀研究》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生产力消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关于水蚀动力过程及其侵蚀输沙过程的研究是理解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机制,建立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的基础,也是预测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和制定生态治理措施的难点和关键。植被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