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化学 合成酶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349 秒)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专利:人源5,10-次甲基四氢叶酸合成酶及其复合物的结晶方法,晶体以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专利:一种用于抑制赖氨酰tRNA合成酶的芳香环类化合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专利:芳香环类药物在抑制赖氨酰tRNA合成酶方面的应用
化学信号传递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活体定量获取化学信号对认识和理解神经系统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神经体系的化学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使得活体分析化学的研究变得异常艰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毛兰群课题组研究人员长期从事该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利用电化学原理,发展了一系列针对重要神经小分子的高选择、高灵敏、时空分辨的电化学分析原...
以对羟基苯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的晶体结构为模板, 利用同源模建方法构建了与其高度同源、底物相同但催化功能存在明显差别的对羟基杏仁酸合成酶(HMS)的三维结构, 并对模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在模建结果的基础上, 对HPPD和HMS分别与底物羟苯基丙酮酸(HPP)进行分子对接计算, 比较了二者结合模式的异同, 为两种同源酶在催化方面差异性的合理阐释提供了一些有益的信息.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揭示了结构水分子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中的作用. 如果没有结构水, ATP嘌呤环的结合位置将发生偏移以填补结构水留下的空间; ATP结合口袋中的氢键网络将被破坏, 保守残基Lys85与ATP的磷酸根侧链只能形成一个保守氢键, 无法维持磷酸根转移所需的线性关系; 由于失去了氢键网络的稳定作用, Glu97和Lys85会向远离ATP的方向移动, 并导致Arg96的...
通过分子对接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两种方法来确定两类马来酰胺类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剂的结合方式. 首先, 用分子对接确定抑制剂与GSK-3β结合模式及其相互作用; 然后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与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对48个化合物做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的分析. 两种方法得出的交互验证回归系数分别为0.669(CoMFA)和0.683(Co...
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测定天冬酰胺合成酶B(AS-B)酶活性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酶反应体系中的氨基酸经2,4-二硝基氟苯(DNFB)柱前衍生,通过RP-HPLC测定酶反应体系前后底物及产物的变化来分析酶的活性。采用的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250 mm×4.6 mm,5 μm),以50 mmol/L醋酸钠缓冲液(pH 6.2)-乙腈(体积比为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
利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选择6-31G(d)基组对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AdSS)天然抑制剂及其衍生物的结构进行优化, 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采用Mulliken键序、原子电荷分布、表观静电势等对AdSS抑制剂及其衍生物电子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相关性进行了理论研究. 基于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AdSS)与其底物肌苷单磷酸(IM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以及获得的天然抑制剂衍生物稳定构象, 利用分子对接...
在分子水平上较为详尽地研究了85个磺酰脲类化合物与植物源野生型拟南芥AHAS酶的离体相互作用, 测定了这些化合物对AHAS酶的抑制常数Kiapp. 采用比较分子力场方法(CoMFA)对这些化合物与AHAS酶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三维构效关系研究, 用此模型预测了检验组10个化合物的pKiapp值, 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测试结果一致.
摘要 生物体内的蛋氨酸合成酶(methioninesynthase)以N^5-甲基四氢叶酸作为辅酶,通过两步SN2反应,将甲基转移到高半胱氨酸的巯基上生成蛋氨酸。该酶起到中间甲基载体的功能。为了进一步研究甲基转移的机理,报道了作为活化的5-甲基四氢叶酸模型:碘化2-氨基-4-羟基-5,5,6-三甲基吡啶并[3,2-d]嘧啶的合成以及与模拟蛋氨酸合成酶[Co(I)(dmgH)~2Py]的反应。
摘要 报道了5-氨基-6-甲基尿嘧啶简便的合成方法。该化合物以6-甲基尿嘧啶(2) 为起始物,经硝化或重氮化分别得到了中间体5-硝基-6-甲基尿嘧啶(3)和5-偶氮 苯基-6-甲基尿嘧啶(4),化合物3和4经Na_S_2O_4还原,合成产物5-氨基-6-甲基尿 嘧啶(1)。
摘要 报导了5-氨基-6-(3-丁烯基)尿嘧啶、5-氨基-6-(3-羟基-4-溴丁基)尿嘧 啶的合成方法。以γ-取代的β-酮脂和O-甲基异尿硫酸盐为超始物,经6-取代尿嘧 啶(3)、6-取代-5-偶氮尿嘧啶(4)和未见文献报道的中间体6,首次合成了5-氨 基-6-(3-丁烯基)尿嘧啶(5)及5-氨基-6-(3-羟基-4-溴丁基)尿嘧啶(7)。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