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动力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11 共查到动力地质学 地球物理相关记录11条 . 查询时间(0.315 秒)
2019年10月9日至10日,第二届 “特提斯动力学”国际研讨会(The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ethys Dynamics")在我所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提斯地球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我所所长吴福元院士担任本次研讨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熊巨华处长出席本次会议。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土耳其、缅甸国际学者及国内相关领域的近200名...
2019年1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大陆地壳演化与早期板块构造”启动会在我所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单位领导、相关领域专家、项目组科研骨干及课题负责人等130余人参加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二处处长任建国出席会议并致辞。所长吴福元院士代表我所,感谢基金委的大力支持,希望相关专家对项目严格把关,鼓励项目组成员做出有显示度的突破性成果。
在勘探地球物理和地震学领域,重建地下结构通常是利用地震反射波或者转换波,多次波通常看作噪声,或者被去除(勘探地震学、区域地震学),或者在成像中解释为假象(全球地震学)。为了消除由地震多次波产生的假象,需要压制地震多次波,这不仅要求在地震数据中对其剔除,而且还不能伤及反射波,因此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此同时,在利用地震多次波偏移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地震串扰噪声等问题。不同阶数的多次波按照地震波反向传播,...
2016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国外交部在京举办“第二届禁核试科学家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挪威、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TBTO)的33名科学家,相聚北京,研究讨论突发核事件监测与应急处理的相关科技难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连锋副研究员受邀参加此次会议,并作了题为“Discrimination, Relocation, Magnitude ...
板块构造运动是现今地球上已知的独有的构造形式,而其他类地行星以及早期地球出现了盖层对流模式。如何启动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领域里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较小的驱动力和较大的岩石圈强度这一对矛盾的调和。传统的板块俯冲模型往往需要引入运动学边界条件,或者预设薄弱带,或采用显著低于实验值的岩石强度,这些模型都无法解释最初的板块俯冲的启动。因此,探究如何从均一盖层自洽地形成板块构造成为了地球...
复杂精细的壳幔结构是地震深部探测的重要目标。基础和核心的科学问题包括:(1)复杂精细壳幔结构的描述;(2)复杂精细壳幔结构模型上地震波传播的正演模拟:地震射线理论。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传统的解决方案对地球内部介质模型多采用规则矩形网格划分或分层模型,但它们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计算量大;二是对速度间断面刻画不够灵活,误差较大。
从地热学角度来看,克拉通岩石圈的稳定意味着地表热流等于对流地幔在岩石圈底部提供的热流加上岩石圈内部由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太古代稳定克拉通一般具有冷的地热特征且处于热平衡状态,克拉通破坏意味着热平衡的破坏。由于目前还不存在中生代地幔柱证据,热源问题一直是质疑华北克拉通遭受热侵蚀的关键点。近年来学者多认为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太平洋俯冲相关并提出概念模型,但其动力学过程及机制需要数值模型的检验。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挤压造成的。在形成过程中,高原受到整体抬升,内部物质在挤压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从内部向四周流动。基于这一设想提出的下地壳流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青藏高原的演化和地表形变特征,并得到一些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观测资料的支持。然而,由于很难对下地壳中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直接观测,对其中物质流动的分布仍未得到比较一致的认识。高原的形成也伴随着强烈的热运动。热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温度变...
华北克拉通从稳定到破坏的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记录了构造块体现今及构造历史时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信息,但传统的方法仅用剪切波分裂研究获得的各向异性结构存在着垂向分辨率较差的问题。利用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不仅可以得到地球深部速度分布,而且能获得有深度分辨率的各向异性结构分布。
地幔转换带是指地球深部410-km和660-km两个间断面之间的区域,是连接上、下地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纽带。对地幔转换带速度结构的认识对于理解地幔如何扮演地球的热-化学引擎,以及俯冲岩石圈与地球深部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可以给出较大尺度的地球深部速度图像,但由于在地幔转换带中特殊的三重震相的存在,使得地震初至波无法很好地采样地幔转换带区域,造成地幔转换带速度结构存在较大的...
造山带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运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发育了复杂的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蛇绿混杂带作为显著的地体边界,是造山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虽然蛇绿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如大洋中脊、俯冲带之上、火山岛弧等,而具有复杂性;其相应的变形样式、就位机制也有所不同。但是蛇绿混杂带最终构造变形样式与变形时代却始终是相应区域造山带动力学演化过程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