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大别造山带相关记录48条 . 查询时间(0.122 秒)
应用锆石Ti温度计、榍石Zr温度计和金红石Zr温度计, 对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进行了地质测温. 结合矿物微区元素地球化学和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成功区分出大陆俯冲带变质过程中不同成因和不同期次生长的副矿物. 大别造山带低温/超高压榴辉岩与中温/超高压榴辉岩之间在锆石U-Pb年龄与Ti含量温度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 反映大陆地壳在俯冲过程中至少拆离为两个岩片, 在大陆俯冲隧道内发生变质脱水乃至...
应用传统的岩石学温度压力计, 对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温压条件进行了计算. 通过温压结构、岩石组合以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 提出该造山带由6个岩石构造单元构成. 除(1) 北淮阳变质带变质温压条件较低外, 温度压力自北向南逐渐降低; (2) 北大别变质带(900±50℃, 4.5±0.5 GPa)→(3) 中大别-I带(728±58℃, 3.87±0.36 GPa)→(4) 中大别-II...
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观察以及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大别造山带中存在多种三叠纪低级变质的新元古代花岗岩和基性岩. 其中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奥陶纪变质火山岩中新元古代原岩的低级变质岩片至少包含3种岩石, 即720~760 Ma侵位的变质花岗岩和变玄武岩以及~630 Ma侵位的变质辉长岩. 而超高压变质带中则主要为780~800 Ma侵位的变质花岗岩和变基性岩, 局部经历了~7...
通过对桐柏-红安-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碰撞造山带详尽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剖析, 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三期构造折返. 它们分别是: (1) 碰撞后折返: 与造山带加厚岩石圈构造垮塌有关, 主要表现为早白垩世NW-SE向的伸展, 典型区域是北大别ENE-WSW向展布的变质核杂岩和WNW-ESE展布的桐柏山背形构造; 其构造背景是伴随欧亚大陆东部伸展乃至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 岩石圈尺度上大规...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尤其是周缘中生代沉积盆地如何记录这一经历了强烈俯冲消减和巨量剥蚀的造山带构造演化更为引人瞩目. 近年来, 通过周缘盆地沉积学分析, 并结合构造变形研究, 认为大别造山带南北边缘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遭受挤压逆冲, 从而控制外缘前陆盆地发育, 而其核部自侏罗纪至早白垩世逐步发生伸展变形、穹隆和裂陷, 直至在晚白垩世之后造山带全面塌陷, 总体上造...
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来探讨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为定量对比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曲线,求取造山带区域平均剥露速率,再将其与毗邻盆地沉积速率对比,进而判断山盆之间剥蚀沉积比例关系。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大别造山带65~25 Ma区域体积平均剥露速率为1 189.67 km3/Ma(当古地温梯度为25℃/km时)、1 487.08 km3/Ma(当古地温...
区域热年代和差异冷却特性表明, 140~85 Ma大别造山带进入热窿伸展作用时期, 由此引发基底广泛熔融、北淮阳剧烈火山喷溢以及合肥盆地断陷等过程. 这次热窿事件包括强热伸展阶段(140~105 Ma)和晚期衰退阶段(105~85 Ma). 在强热伸展阶段, 热窿区集中在大别/红安地块, 并以大别地块热窿作用最为强烈, 某种意义上可将红安地块视为大别热窿翼部. 大别热窿构造包括麻城-岳西热轴、穹...
大别造山带北部卢镇关杂岩的2个花岗片麻岩和1个斜长角闪岩的U-Pb 锆石同位素年龄测定, 得到其分别为740 Ma和725 Ma左右的原岩年龄. 此结果表明卢镇关杂岩主要由新元古代酸性和基性岩浆岩组成, 指示大别造山带东段北部不存在代表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岩石组合. 据此年龄并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将北淮阳带的中低变质岩分为以新元古代酸性和基性岩浆岩为主体的卢镇关杂岩,新元古代仙人...
大别惠兰山位于罗田穹隆的核部, 出露有镁铁质麻粒岩, 其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6 ± 18)Ma, 表明该麻粒岩的变质作用发生在早白垩纪. 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麻粒岩中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 锆石核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的韵律环带结构及稀土元素特征, 其较少Pb丢失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753~787 Ma, 表明其原岩为新元古代镁铁质岩...
大别山花岗岩与变质岩的AFT热年代分布于96.4~41.9 Ma之间, 围限径迹长度为11.5~14.0 μm. 热年代代表岩石差异通过100℃等温面时的冷却时代, 这种差异性主要受控于NNE向区域构造. 在北淮阳与合肥盆地, 沉积岩样品(侏罗纪~早第三纪)AFT年代为128.8~62.0 Ma, 围限径迹长度为8.6~11.9 μm, 它们更多反映盆地埋藏加热的信息. 合肥盆地与大别造山带之间存...
合肥盆地最古老的中生代地层防虎山组下部地层中碎屑锆石SHRIMP U-Pb年龄范围从200 Ma至大约2500 Ma. 它反映了可能为早侏罗世时期的大别造山带源区的复杂性. 此时期大别造山带物质组成主要包括: 三叠纪的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 碎屑锆石年龄234~200 Ma;可能相当于代表中-朝克拉通南缘的秦岭群和二郎坪群的部分岩石, 碎屑锆石年龄481~378 Ma; 原来属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的...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的勉略构造带是中国大陆构造中划分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构造带. 同时还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除商丹缝合带外另一条古板块缝合带. 多学科综合研究, 确定勉略构造带现今构造几何学结构与运动学特征和恢复重建原秦岭-大别造山带等中央造山系这一板块俯冲碰撞带的形成演化, 不仅对中央造山系, 而且对探讨中国大陆于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探索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的良好天...
大别造山带,出露大量的浅粒岩,本文就其南缘宿松岩群和与之北侧毗邻的大别岩群中的2个浅粒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宿松岩群的浅粒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866±48Ma),大别岩群中的浅粒岩的原岩则形成于中元古代末期(1159±80Ma),并受到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497±16Ma)。这为宿松岩群形成时代的确定以及与大别岩群中的浅粒岩层对比提供一条重要的证据。
张八岭构造带大别造山带的一部分,是造山带中上地壳出露地区。通过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张八岭地区1∶5万地质填图资料的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解剖,认为:区内张八岭(岩)群与南华系—震旦系及其以上地层之间不存在强烈的构造运动界面,其作为大别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发生了强烈的变形作用;印支—燕山早期区内主要存在3期构造变形:早期为一系列呈NWW、近EW向的紧闭同斜褶皱,中期以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
出露于大别造山带西南部的研子岗碱性杂岩体侵位于元古代和新太古代随县群中,本文采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获得岩体的主体岩性角闪正长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33± 1Ma,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这一年龄也是大别造山带中已知形成时代最早的早白垩世碱性岩体的结晶年龄(单颗粒锆石U-Pb法)。研子岗碱性杂岩体具有碱性岩典型的富碱(K2O+Na2O=8.38%~11.26%)、低硅(SiO2=63...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