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语言相关记录3082条 . 查询时间(1.783 秒)
复杂场景下维吾尔语文本发现与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甲骨文蕴含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是据以探索中华文明的不可再生资源。甲骨文多层面聚焦3500年至3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为中华文明探源与中国上古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第一手的真实性史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
刘锋杰教授《徐幹“美育群材”的发生意义考察——“美育”是一个外来词吗?》发表于《江淮论坛》2023年第3期。文章认为:徐幹提出“美育群材”一语,指的是用学“艺”的方式来审美地培育人才,通过对技艺、容貌、言辞等的培养,达到对心志、仁义、德行的养成。就讨论“艺”的语境而言,“美育”一词含义近似现代“美育”概念。徐幹与席勒都主张通过审美方式改造自然性格或世俗人心,以达到培养伦理性格或德性品质的目标。但席...
本文将副词“并”置于动态的篇章中,分析“并”所在小句与其前后出现小句的关系,当前述小句表原因、猜测或强调时,副词“并”具有强调的功能,是说话人对结果的断言;而当后续小句表原因、结果、补充说明及转折时,副词“并”可以凸显结果信息,有时具有反驳的意味。副词“并”在篇章中还同时具有触发说者心理期待的功能及标示对比焦点的功能。
《汗简》古文札记四则     《汗简》  古文  古文字  中古俗字       < 2024/4/1
北宋初年郭忠恕所作《汗简》,是集录当时所见篆体古文的书籍。这类篆体古文来源庞杂,时代上以战国文字为主,但又夹杂着部分中古俗字。其中“华”字古文作■,是“华”字省艸俗写,与“幸”同形,篆文据“幸”回改而成。“遵”字古文作■,当是“尊”古文字形体的讹变,“尊”“遵”音近借用。“列”字古文■,是利用篆文构件拼合而成,为中古时期“列”“■(刟)”二字形混不别而导致的误用。“遐”字古文■,疑是据中古时期“嘏...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我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进入21世纪以来其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语普通话普及率高,朝鲜族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龙文盛社区作为国家级民族团结的模范社区,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朝鲜语在语言使用、语言能力、语言认同等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早已形成了以国家通用语言使用为主、以民族语言和方言使用为辅的多言多语状态。文盛社区语言生活和谐,最根本的动因在于民族团...
两汉时期是我国汉语史上承先启后的时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阶段。两汉简帛医书的内容涉及到中药学、中医学、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在语言文字学、汉语发展史、中医药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更因其文献的真实性及词汇的口语性,为研究两汉时期的语言和词汇提供了珍贵的数据。本论文选取了17种两汉时期的口语性较强的简帛医书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即马王堆医书13种(不含口语...
在上古音研究的各类材料中,谐声字由于数量以及系统性上之优势,得到了自清代以来音韵学者的普遍关注,它对上古韵部特别是上古声母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谐声谱是利用谐声字研究上古音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谐声字对古音研究的效用,故一直为音韵学者所重视。综观学界已有的各种谐声谱,大致可以分为传世文字数据谐声谱和出土文字数据谐声谱两类,其中前者如沈兼士主编的《广韵声系》、后者如黄德宽主编的《古文字谱系疏...
魏晋南北朝是上古音向中古音过渡的重要阶段,北魏音又是魏晋南北朝音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虽然近年来汉语断代音韵研究成绩斐然,但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北魏音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选择北魏韵部作为研究对象。
东巴文的纳西语叫“斯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从它的纳西语意义大概可以看出,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作为一种仍然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也被称为文字的“活化石”。东巴文大约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东巴文有大约1400多个单字,正在朝着一字一音的方向发展。在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经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东巴名这一类专有名词数量较大,本文以《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
乌江流域乡村戏剧与民族语言接触是分不开的,这些民族语言接触词汇的运用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艺术功能:一是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折射出民众的情感世界;二是辨别人间是非观,提升人文道德素养;三是增强民间文化活力,能显乡村戏剧的地域特色;四是体现出较强的语言学价值功能。因此,乌江流域乡村戏剧民族语言接触词汇不仅是乡村戏剧语言表达的载体,还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从而有效地激活乡村戏剧旺盛的生命力,增...
该研究室成立于2003年7月。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目前主要集中研究西夏黑水城文献、女真文字及文献、纳西东巴文、东巴经典、满文文献,旁及西夏学、满学、纳西学、汉藏语历史言学、汉语音韵学诸学科。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挂靠本研究室。
该研究室科研成果丰硕,开展了中国各类民族语言文字的科研项目。其中承担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中华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基金项目5项,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3项。
该研究室为2015年5月根据本所语言学科调整,并报院人事教育局批准成立的新研究室。主要职能是开展少数民族语文现实问题对策性研究。研究室由从事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语言政策规划等领域研究的专家组成。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并组建了7个工作队,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展开前所未有的语言大调查,经过艰苦卓杰的工作,基本摸清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