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人物 构造地质学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1.645 秒)
郎尼·汤姆森(Lonnie Thompson),美国国籍,地质学家。1948年7月生于美国西维吉尼亚杭廷顿。1976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玛西娅·麦克纳特(Marcia Kemper McNutt),女,美国国籍,地球物理学家。1952年2月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阿波里斯市。1978年获美国斯克里普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199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士。
阿瑟夫·汉(Muhammad Asif Khan),巴基斯坦国籍,地质学家,1954年11月生于巴基斯坦白沙瓦。198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任白沙瓦大学校长,终身教授。2009年当选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伯奇费尔(Burrell Clark Burchfiel),地质学家,美国国籍。195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1958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6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任美国莱士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5),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张国伟,男,1939年生,河南省南阳人,教授,1999年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2010年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双聘院士。现任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名誉院长,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
刘如琦,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代表论文《复合褶皱赤平投影分析法》、《辽宁中北部太古岩群构造样式》等;主要获奖情况:负责完成的《河南嵩山前震旦岩群变形变质史》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完成的《变质岩区及构造复杂区构造解析法》、《嵩山构造变形》、《辽东南金矿床构造控制规律及找矿方向》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许志琴,构造地质学家,1941年出生于上海市,籍贯重庆市。1964年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常委。长期坚持在青藏高原及及其周緣造山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她无数次涉足于陡峻的群山、缺氧的高原和人烟稀少的荒漠;她工作过的地...
孙继敏,1965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新生代以来重大古气候事件;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新构造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刘静,女,百人/研究员。研究方向: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和古地震、构造地貌学。2008年: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2008年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Professor David W. Rodgers,The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at Idaho State University.Specialities:Structural Geology, Regional Tectonics Structural interaction of the Basin and Range Province and the Sn...
Professor Robert J. Lillie,The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at Oregon State University.Research interests: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ollisional mountain ranges; presenting geology to the public in nati...
Professor George Zandt,The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at University of Arizona.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Seismic investigations of Earth structure with applications to tectonics; Orogenic systems, esp...
朱森,构造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早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工作,对我国南方的晚古生代地层划分卓有建树;他与李毓尧、李捷合著的《宁镇山脉地质》一书为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的经典著作。抗战开始,他毅然中止在国外的学习,回国从事地质教育工作,是我国近代构造地质学与小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先驱。他与吴景祯、叶连俊合著的《四川龙门山地质》堪称这方面的力作。他毕生艰苦奋斗,为地质事业殚精竭虑,不幸中年殂亡,实为我国地质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