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应用语言学 >>> 翻译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翻译学相关记录1214条 . 查询时间(0.802 秒)
翻译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兼具制度化属性和市场化属性,表现为制度化翻译和市场化翻译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下的译者分别为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译者因政治文化身份不同表现出差异化的译者行为。本文通过对比端木蕻良两篇小说的沙博理译本与葛浩文译本,借助“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分析两译者的行为,进一步探究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在语言求真与社会务实之间的行为偏重,找出译者行为背后的依托。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陷入困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翻译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持续不断的话题之一,从而衍生出对译者行为系统深入的探索。译者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包含诸多固有的矛盾体。其中,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和规范化,基于主体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构成一对既难以消解又互有关联的问题。本文试图基于翻译规范理论探讨应用翻译译者的自主性。笔者认为,译者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有其自身的实践...
本文认为,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跳出了前期“顾此失彼”的“文本批评视域”和“文化批评视域”的藩篱,从“译者批评视域”出发,回归到对译者和文本的首要关注。这一理论既采纳了中国传统译论之长,也吸收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思想的多元成果,着重在译者“意志”和行为结果(译文)之间建立联系,以描写研究的方法动态地评价译者行为的合理度,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翻译批评中存在的诸多具体问题。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
作为“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的倡导者,作者讨论了译者行为研究的意义与译者行为批评的学派意识、译者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路径、学界对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反响,并对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译者行为研究具有可持续性,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也需要不断完善,以便为翻译批评作出更大的贡献。“译者行为研究”与“译者行为批评”是研究领域与研究工具之间的关系。为了使描写和研究做到...
公共服务领域日文译写规范。
《高城堡里的人》翻译的难点之一就是对文中《易经》内容的回译。这些内容既体现东方文化,又引导情节发展,因此至关重要。回译是翻译研究中的特殊话题,其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功能都和普通翻译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复原是回译的最好方法。本文根据翻译菲利普·迪克的科幻代表作《高城堡里的人》的实践,在充分例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回译的方法应该由被翻译文本的文本类型、回译的对象和读者的认知能力来决定。本次实践的回译分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以其新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有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美誉。它继承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偏重形式分析的传统,又吸收了认知科学的有益成分,探究知识的心理表征结构并对其心理机制进行阐释。转换生成语言学的相关理念及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但是,将转换生成语言学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却极为鲜见。本文借鉴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
现代语境论鼻祖Malinowski提出了语境“三元论”,即“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通过关照三种语境的共同制约作用,可提高译文准确性,减少误译、信息偏离及信息损耗。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发现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中的误译类型主要有3种:(1)由于译者对源文本词汇背景文化了解不够充分,误解词语意思而造成的误译;(2)译者缺乏语篇内容分析、对情景语境把握不足而造成的误译;(3)译者疏忽而导致数...
本文首先梳理关于鲁迅小说的英译活动,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英译本,再从译本再版或重印、读者评价、选集收录和文献引用等方面分析它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并结合政治历史背景探讨影响接受状况的因素。研究表明,王际真译本出版后曾获得美国媒体广泛关注,但囿于政治局势骤变和中美文学传统差异,译本传播范围有限;尽管受冷战环境和意识形态冲突影响,杨氏夫妇译本仍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学术界和教育领域流通...
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公开译介至今已近30年。本文将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1988—1992,囿于象牙塔的零散译介;(2)1993—1999,走出象牙塔——葛浩文的努力;(3)2000—2012,走向“祝圣”;(4)2012年至今,“后诺奖”时代。通过梳理译本、分析书评、总结各个阶段的译介特点和接受情况,本文对莫言作品的英语世界之旅及其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勾...
新西兰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工作的知名国际友人,一生翻译、出版中国诗歌译著十余部。作为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受中国政府外宣机关雇用的英语译者,艾黎的翻译活动有诸多独特之处。本文对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艾黎英译李白诗歌活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艾黎英译李白诗歌的选材特点、翻译策略及翻译风格,论述了艾黎对李白诗歌的英译是赞助人、个人诗学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产物。通过研究艾黎的翻译实践活动,...
“非均质性”是戈夫曼“微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将社会比作舞台,将个体比作演员,认为个体行为具有表演性。文章运用“非均质性”概念,对译者“自我”的角色扮演、翻译的处境和身份意识以及“自我”与翻译行为及其批评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翻译如同戏剧一样,是历史化和语境化的产物,也是译者实施“印象管理”的重要方式;(2)译者好比演员,是“主我”认知与“宾我”认知的统一,他既要考虑自己的个...
韵律是《诗经》翻译的重要问题。韵律是中英文诗歌的共同属性之一,就《诗经》英译而言,韵律具有可译性是可以肯定的。然而,《诗经》翻译究竟用韵与否,主要取决于译入语诗学规范和译者的价值取向。从《诗经》翻译史来看,译文一般都重视韵律的翻译。韵律翻译的具体策略从原文韵式出发,可分为顺应原文韵律和适当变通韵式;其基本原则是不以韵害义。但是,翻译韵律是十分困难的,译者所能做到的至多是再现原诗的韵式,要在译文中求...
商务翻译实务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OBE)与商务翻译实务课程具有内在的相容性。从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设计、考核方式设计等方面对OBE导向的商务翻译实务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逸”是中国书法审美的核心范畴之一。由“逸”衍生出“飘逸”“清逸”等二字格词语及“潇洒飘逸”等四字格词语,构成一个“逸”的词群谱系。本文基于“逸”的研究成果,梳理“逸”的基本书法美学含义,总结归纳《中国书法艺术》英译本ChineseCalligraphy中逸字词群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并提出建议。分析表明,译者根据译文目标读者对中国书法的认知水平,采取了让步于译文读者习惯的策略及相应的意译、省译等方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