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考古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123条 . 查询时间(0.431 秒)
动物考古是指根据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去探讨古代各个地区不同时间存在的动物种类,并根据动物生息特性对古代环境做出推测。西方动物考古研究大约始于19世纪前期的欧洲。
在过去的50年间,世界遗产体系成功汇聚、保留了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共同价值的古迹遗址,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记忆遗产、文化景观以及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独立发展的行业类型遗产。在即将开始的第二个50年,世界遗产则不再只简单展现“文化”“自然”色彩,而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目标深度融合,通过推动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共同面对来自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种种难题。在此背景下,“下一个50...
本集收录了20篇研究论文、5篇调查报告,内容涉及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考古、农业与手工业考古、科技与美术考古等内容。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2022年的主题是“遗产与气候”。《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是联合国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而颁布的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公约,前者回顾历史、保护人类遗产,后者面向未来、守卫地球家园。在此背景下,本年度主题的选择,实在是立意深远。
承载着村落历史、维系着村民记忆的乡村文化遗产,能够成为吸引人群回归、促进城乡互动的一大推动力。永泰庄寨作为福建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防御性民居建筑,现有遗存主要兴建于明清。庄寨承载着家族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功能和情感寄托,其价值不仅体现于庄寨建筑的物质本体,还包含依附于物质和空间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包括传统信仰、礼仪、技艺、习俗等。可以说,庄寨是生活在其间的永泰人世代记忆与依恋的空间。
中国新疆是联结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也是丝绸之路上亚欧大陆东西文化传播、经济贸易以及人群交流的桥梁,成为亚欧大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并存之地。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一元,不同族群和文化在新疆的融合交流非常久远,新疆人群五千年来如何发展演化一直备受关注。
所谓“民以食为天”。如今的中国是美食大国,无数菜式令人眼花缭乱。但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只有烧、煮、蒸等几种很有限的烹饪方式。鼎最早就是炊煮食材用的,有点像现在的火锅。事实上,类似三足器皿最早都有在下面放炭火加热的功能,如鬲(lì)、甗(yǎn)、爵、斝(jiǎ)等。我们经常能在它们腹底发现烟炱的痕迹。现在一些少数民族比如苗族,还有用“鼎罐”和“三脚”组合起来炊煮食材的习俗。
“让遗产活起来”是国家对文化遗产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权威化遗产话语”思想可以为当前的遗产活化工作提供理论分析工具。它反思了现代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一批遗产研究学者,开创了一种新的遗产研究范式。在反思的基础上,遗产被理解为一种涉及多个主体的文化实践。本研究梳理了“权威化遗产话语”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基础,归纳和总结出权威化遗产话语的六个特征。同时,基于“权威化遗产话语”理论在遗产研究...
活态保护作为大运河遗产实践的重要原则,与运河遗产核心社群密不可分。以运河乡村五杭为例,研究运河乡村作为大运河遗产核心社群的内涵,分析大运河文化的延续与变迁,可以为当代大运河文化的文旅融合提供启示。运河乡村作为大运河遗产的核心社群,体现着大运河文化的延续性和变迁,在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保护、传承和变迁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实现保护好、利用好和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的目标有重要作用。
赫梯人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他们在安纳托利亚创造的赫梯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35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赫梯人十分重视并善于书写和记载他们的社会活动,编撰和创造了内容和类型丰富,且不乏自身特点的文献,记录了他们的历史和所创造的文化成就,使得赫梯文明或者说人类的又一文化遗产的再现成为可能。
提出这个问题并予以解答,是世界人类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新的年代测定技术等被应用于“人类起源”的考证,使这一领域不断出现新成果,显示新视线。总体说来,关于现代人类的起源,国际人类学家中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单一地区起源说” ,一派主张“多元并列起源说”。
2021年7月16-31日,备受关注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本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大型系列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一时间观者如云,好评如潮。
西门街古建筑群位于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西门街,由何可及故居、张勉宅院、昭忠祠、王英家宅、何桂枝宅院、段学颜宅院、陈家大院、张时宜家宅和赵将军第共九个明代建筑群组成。西门街明代白族古建筑群,建造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其布局规范、合理,构架气势宏大,结构紧凑,抗震性能强,主次分明,功能特征明显。雕刻图案内容丰富,古朴大方,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是云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
“水火既济而土合,埏埴成陶为雅器”,陶器是考古学、科技史和艺术史等学科广泛关注的研究对象;而陶器民族考古作为一项研究陶器的重要领域,也是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经常开展的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民族考古学家汪宁生、李仰松等先生就曾在云南等地开展民族调查,为陶器对比研究建立很好的研究典范。最近有幸读到赵美、李秉涛两位老师所著《怒族、彝族、藏族手工制陶研究》,收获颇多。现将读书感想略陈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