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世界通史 >>> 原始社会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中世纪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世界通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世界通史相关记录239条 . 查询时间(0.352 秒)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于帝国史尤其是英帝国史的研究成果丰硕。波考克的“新不列颠史”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溯了英帝国的发展历程。“新不列颠史”是一部以“新不列颠人”为身份纽带,以盎格鲁-爱尔兰人的全球扩张为进程的历史。但是,“新不列颠史”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刻意地去欧洲化研究范式,以及否认爱尔兰历史的独立性,一直饱受争议。作为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历史叙述准则的历史叙事模式,“新不列颠史”在跨大西洋史等方面的贡献应...
自美国学者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的《12世纪文艺复兴》一书出版以来,对“12世纪文艺复兴”概念、内涵及研究方法的讨论至今仍是西方中世纪史学界的研究热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讨论基本上围绕着哈斯金斯模式展开。哈斯金斯之后,西方学界对“12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学界延续哈斯金斯模式,聚焦于古典文化、世俗文化和拉丁精英文化等领域,...
一般认为,贯穿古典时代雅典政治史的主要矛盾是民主制和寡头制的对立。然而,对雅典人政体思想的考察却表明,民主制和寡头制对立的政体光谱是古典时代后期的产物。古典时代早期,雅典人沿用了古风时代的僭主制和平等政治对立的政体光谱,不但不将民主制和寡头制视为对立的政体,反而将二者都视作平等政治的不同形态,认为它们都是僭主制的对立面。公元前5世纪后期,由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以及对外与斯巴达的战争,雅典开始出现将...
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尼克松政府更多聚焦于美苏缓和以及对美、苏、中三边关系的调整,并未把核不扩散置于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没能对拒绝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印度的核动态保持足够重视,对日益活跃的印度核活动做出了草率的判断,并缺少有效的应对预案。1974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爆以后,尼克松与福特两任政府出于防止印度进一步倾向苏联、并维持南亚地缘战略平衡的考虑,选择对印度采取“低调”反应,...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核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尘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发了国际社会和美国民众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和美国国内的反核运动不断高涨,强烈要求有核国家停止核试验。迫于国内外的压力,美国政府于1958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开始与苏联就核禁试问题进行谈判。但是,美国政府对核禁试谈判采取了极为消极的立场,其基本政策是,在确保美国核优势的同时,尽可能阻止苏联核力量的发展,同时通过谈判改善...
长期以来,研究者将中世纪早期的罗马历史作品看成古代罗马史家作品的粗糙汇编,认为它们缺乏研究价值。然而,近年来对中世纪抄本数量的研究表明,罗马历史是中世纪史家及读者最感兴趣的题材之一,这一现象值得反思。哥特人约尔达内斯和伦巴德人保罗的民族史作品广受学界的关注,但与之密切相关的两部罗马史作品则受到忽视。作为中世纪最早的两部拉丁语罗马史著作,这两部作品存在着诸多基督教史学的共性,两位史家都有着相似的蛮族...
阿契美尼德帝国,亦称古波斯帝国(公元前559年-前330年),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心位于现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省,统治区域从欧亚草原及印度河流域延伸到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区。正是在这一时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核心区域的中亚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依照古波斯王室铭文,包括巴克特里亚、帕提亚、粟特等在内的中亚诸省从公元前6世纪晚期起就已经成了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波斯国王对...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调整政策,与美国农业萧条空前严重、自由放任主义主导下反农业危机政策的失败,以及农业利益集团与农民斗争的大力推动都有密切关系。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调整政策是以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及其相关修订立法为基础展开的。依据这些法律及其所确定的农业调整手段的不同,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调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生产控制成为农业调整的主要应急手段。土壤保护在第二、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与此同时,内迁诸蛮族在原西部帝国的疆土之内建立起众多蛮族王国。在这些王国之中,法兰克人所建立的墨洛温王朝最为成功。从克洛维(?—511年)到希尔德里克三世(743—751年在位),传承了两个多世纪。古代罗马帝国也流行世袭传承的王朝政治,但是各个王朝普遍延续时间较短、不超过几代人。墨洛温王朝传承长久,此后续接它而出现的各个王朝,统治也多达数个世纪。从君主制的传承而论,似乎西...
原敬在担任台湾事务局委员时,初步提出殖民地统治构想—“内地延长论”,随着日本在“关东州”和朝鲜实施殖民统治,其殖民地统治构想进一步深化,明确为“同化论”。以其殖民地统治构想为思想指导,原敬组阁之后,针对殖民地统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对殖民地统治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其调整目标是以“同化”为核心,取代“武断统治”,实施“文化统治”政策,构建政党内阁掌握殖民地统治的体制。原敬内阁通过调整殖民地统治政策打破了军...
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邦文明,其发现和认定,是考古学发出“如何认定文明”这一世纪之问的肇始,也是西方学者辨识文明、归纳文明要素的重要基点。
一般认为,文明是人类的智力、物质条件、社会组织和文化机制方面达到一定高度的阶段。关于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准,学界有一个共识,即必须考虑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每个文明的特殊性,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志性“要素”。关于文明的另一个共识是,文明的形成意味着特定人群同享的价值取向的形成。
在传统研究中,中世纪的农村和城市通常被视为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历史力量:一方处于等级制下的停滞状态,另一方则自由而充满活力,所谓“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换言之,只有城市和市民才被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引擎。对城乡之间进行这种截然对立的二元区分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中世纪的一位萨克森法学家就注意到城市和农村的相似性,称“将市民和农民分割开的,仅仅是一面墙或篱笆而已”。
1913年,德国古典学家菲利克斯•雅各比为保利-维索瓦古典研究百科全书撰写了长达三百余页的《希罗多德》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讨论了希罗多德《历史》的写作风格、史料来源、结构内容、文本流传以及后世影响等。雅各比的这篇长文决定性影响了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希罗多德的研究,不仅为后来的研究设定了基本的问题场域,而且还对诸多关键性议题提供了明确的讨论起点。回顾百余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希罗多德的研...
深受种族主义偏见影响的欧洲殖民者根据其对野蛮人的传统认知,将北美土著居民简单地建构成“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两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形象。这两种形象与其说是对北美印第安人及其文化的真实反映,毋宁说是为实现自身目的、从他者的角度对北美印第安人所进行的刻板化定型,所折射的是白人基督教徒的种族主义情结和文化偏见。美加社会为实现从文化上消灭“野蛮人”的目标,都曾对印第安人推行文明开化政策,但收效不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