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历史文献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历史文献学相关记录274条 . 查询时间(0.395 秒)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并无近代海军旗帜的概念,军用船只悬挂的旗帜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式标准,更不是国家符号。适应海军规模发展的需要,同治元年(1862)总理衙门奏明朝廷之后,命令各省水师船只一律增挂用于识别国籍的三角黄龙旗,此为清朝使用近代海军旗帜之始。
综合传世与出土文献来看,先秦《诗》文本的显著特色在“史”。据《周礼》等传世文献所载,先秦之《诗》是由史官执掌与流传的,故具有史学特质。而从清华简“诗”类文献来看,先秦之《诗》亦具有史学特质,并体现在史料价值、史诗精神、史政意蕴三方面。此外,清华简“诗”类文献还表明,战国时期楚地流传着一种“诗史合流”的《诗》文本,其特点是“依史作诗”“以诗志史”。依此而知,王国维将春秋以降的《诗》分为“诗家之诗”与...
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草纸文献《人与灵魂之辩》中罕见地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现象,文中讲述了“人”与其“灵魂”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辩论,“人”内心消极甚至有轻生的想法,“灵魂”则处世积极,提倡珍惜生命。文献中描述的社会现象揭示了当时古埃及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面对动乱的社会和平民的悲惨生活内心矛盾而纠结,他借由“灵魂”这个角色开解自己,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进而消除自己轻生的念头。
论皇侃经学思想的主体与本质     皇侃  经学  玄学  佛学       < 2024/4/3
皇侃《论语义疏》加入了很多玄学和佛道思想。尽管如此,儒家思想在《论语义疏》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儒家思想主体表现出越来越开放包容的趋势,玄学和佛道思想被主动引进,而又没有改变儒家体系,这是儒家主体成熟和自信的表现。关照现实是儒家思想区别于玄学佛道的鲜明特性。《论语义疏》中关于“忠”“孝”“礼”等问题的阐释,既植根于六合之内的孔子之论,又针对当时振兴儒家道德和完成礼制建设的社会现实进行议论发挥。它既不...
《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存在着“无心插柳”和“有心栽花”的双重悖论。前者在与读者互动的张力中走向深入;后者在与读者互动的统合中形成合力场并由此扩延。在胡适的加盟及其“不谈政治”的坚守下,《新青年》将文学的“改良”与“革命”作为切口登上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的舞台,而古文大家林纾被读者化后,与《新青年》形成的张力以及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更是让文学革命取得意外收获。同时,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
《汉书·五行志》建立起一套基于分类原则的叙述框架,将各种灾害和怪异纳入经学解说范畴,以灾异言人事,以天道说治道。魏晋以后正史《五行志》灾异书写基本遵循这一模式,根据史料来源性质的不同,形成从灾异到灾异、从祥瑞到灾异、从无定性到灾异三种书写策略。不论哪种书写策略,异象在《五行志》语境下都会以各种方式被转化为“妖”象加以理解,经史家重新解说之后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起来。中古《五行志》的灾异书写,是以反常...
古书考辨是顾颉刚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颉刚早在走上“疑古”之路后不久,便初步形成了“移置”的观念,但他正式将这一观念公之于众,则直接缘起于学界对其处理伪书方式的误解。所谓“伪书移置说”,即将“伪书”置于“作伪的时代”,使之成为了解“作伪的时代”的“真书”。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建设性的学说,除了自觉接受了欧阳修、胡应麟、梁启超、杨鸿烈、钱玄同等人的“移置”观点外,更在于其以“历史的眼光”与“平等...
晚清官员遗折选编(上)     晚清官员  遗折  选编       < 2024/1/25
清代三品以上官员逝世前,照例须呈递“遗折”。遗折多由本人口授,子孙缮写,由拥有具奏权的子孙或督抚代为呈递。遗折内容为:回顾仕宦经历,叩谢皇恩;奏报病情;处理身后公事;进言;介绍子孙情况,请求准许子孙袭爵、世职或貤赠祖先等。皇帝不在遗折上朱批,仅在督抚等代递奏折上朱批“知道了”或“另有旨”,并发布上谕,对病故官员进行评价和抚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折中保存有很多官员遗折。
据太医院文称,本院院使王炳于本年五月二十九日病故,本院业经于六月初二日具奏,本日奉旨:知道了。钦此。钦遵在案。所有院使员缺,将左院判孙埏柱、右院判施世琦职名履历造册呈送前来。查会典内开,凡升转院使员缺,由左院判升补;左院判员缺,由右院判升补;右院判员缺由御医升补;御医员缺,由吏目升补;吏目员缺,由医士升补。遇有御医以下缺出,太医院堂官将内直勤劳者申送礼部,转咨吏部题授。
明清崇祀陆秀夫史料选编     明清  崇祀  陆秀夫  史料选编       < 2024/1/25
明清两代为尊崇南宋丞相陆秀夫的精忠大节,相继建祠祭祀、追赐谥号、配享文庙:明成化十二年(1476),厓山首建大忠祠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正德十六年(1521),镇江立陆秀夫祠;嘉靖十年(1531),盐城建陆公祠;万历四十七年(1619),追谥忠烈;清咸丰八年(1858),从祀文庙。相关史料,主要流散于明万历间黄淳等纂《厓山志》卷3、清道光间陶性坚等辑《宋左丞相陆公全书》卷7和卷8(简称《陆公全...
英格兰宗教改革是一场以宗教分歧为表现形式的政治经济权力变迁,对近代早期英格兰以国王为首的宗教—政治体系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与欧洲大陆很多地区的宗教改革相比,英格兰的改革独具特色,在整个欧洲宗教改革中占据某种特殊地位。因此,英格兰宗教改革问题历来是中外历史研究者热议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也形成了自身颇具特点的学术史脉络。关于20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史学的发展流变,...
清官修《明史·西域传》中列有专传的“沙哈鲁国”,竟是子虚乌有。许多明清权威史籍不记其国,而且有确凿的资料证明《明史》及若干史籍认定的“沙哈鲁国”所在的两个地址本身即不能成立,那里的政权名称一清二楚。《明史》及若干史籍对“沙哈鲁国”的误记,其由来和形成的具体过程亦有迹可循。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清官修《明史》史实误记的一个最大发现。
晚近以来,随着地下考古的进展,新的文献时有发现。以《老子》一书而言,与之相关的出土文献便包括20世纪70年代(1973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包括甲本与乙本),以及稍后20世纪90年代(1993年)的湖北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残简。其中,帛书《老子》虽然也有残缺的内容,但相对更完整一些,比较而言,郭店楚简的《老子》则缺失较多。尽管存在诸种差异,但以上出土文献都涉及《老子》一书的不同版本...
民国初年梁启超曾与英文《京报》(Peking Gazette)密切合作,其名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便最早刊登于此。《京报》因此在“二十一条”交涉期间及大约同时的反帝制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成为一份颇具影响力的外文报纸。护国战争结束后,《京报》一度被视为梁之机关报。然而,二者终因在黎段之争中立场不同,渐行殊途。梁启超与英文《京报》的这段合作经历向被忽视,却揭示出内政与外交不可复分的时代特征。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军发动起义。清政府派北洋新军南下镇压,并任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外务部电示各驻外使臣搜集各所驻国政府、政界人士及报纸对于中国时局的议论,随时摘要翻译,邮寄国内,对于重要的议论要以电报的形式及时通报。此后,驻荷、英、法、德、日、美、俄等国使臣相继将所驻国有关中国时局的议论,以信函和电报形式报送外务部。外务部职员也收集翻译相关信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