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核医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核医学相关记录45条 . 查询时间(0.481 秒)
李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从事重离子治疗技术研发及治疗机理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中心主任及医学物理研究室主任,曾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奖励。
近日,位于德国美因茨的生物制药和转化研究机构TRON和位于达姆施塔特的GSI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红皮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上发表了碳离子治疗与mRNA疫苗结合的研究结果。
近日,日本国立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QST)宣布开始针对骨和软组织肉瘤的多粒子放射治疗。
徐浩 教授,擅长:PET/CT和PET/MRI分子影像诊断、SPECT/CT功能影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DXA骨密度和体成分测定及骨质疏松诊疗。
日前,McLaren质子治疗中心(MPTC)完成1,000例患者治疗,该中心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于2019年10月正式开业,今年是开始治疗患者的第六年。
近三十年来,各国一直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实物保护咨询服务提供咨询,以确保核电厂、医院放射治疗装置等使用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物质的各类设施的实物保护。然而,由于技术的进步,数字系统现已成为这些设施运营的核心,以致带来许多新的核安保挑战。
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的研究表明,较少但较高剂量的放射治疗可产生与标准放射治疗相似的临床结果,因此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LMIC)的更多头颈癌患者可能能够接受放射治疗。减少此类癌症的总体治疗时间可以帮助各国缩短候补名单,使更多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治疗,同时降低费用和完整治疗持续时间。
苗庆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靶向核医学探针及诊疗应用,余辉发光探针开发及高灵敏成像应用,响应型探针设计及生物医学应用 转化医学。
近日,美国中西部第一个由医生主导的质子治疗中心堪萨斯城质子研究所(KCPI)开始治疗患者。
王红亮,男,38岁,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导师,长期从事 PET 分子探针的研究,在药物有机合成、PET药物制备、各种动物模型的制作、肿瘤代谢分子显像、细胞凋亡分子显像、双模态和多靶分子显像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工作。
李思进,二级教授,博导,国之名医,国务院特贴专家,在放射性心脏损伤、冠心病微血管病变、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早期诊断的核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多篇论文发表在本行业国际顶级期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黄铁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核医学核素诊疗研究。
吴光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DKI、DTI、IVIM-DWI/in vivo和in vitro HRMAS 1HMRS/VBM-MRI); 超极化气体129Xe肺部成像与大数据分析; 肿瘤定量成像及肿瘤血管生成DCE-MRI、DCE-CT 及DCE PET成像;基于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与高分辨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研究。获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科研基金资助,总经费...
医用放射性核素225Ac半衰期为10天,多次衰变发射5.8到7.1MeV能量的α粒子,被认为是现阶段最具有应用潜力的α放射性核素。然而α粒子杀伤肿瘤细胞是没有选择性的,正常组织中225Ac核素会产生巨大的损伤。因此在治疗期间实时观测225Ac药物的生物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治疗剂量的225Ac放射性核素不能产生足够的可成像光子(γ光子)或正电子(β+电子),阻碍了225Ac放射性药物的监测。近期...
李亚明擅长: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在应用分子生物学和核素技术进行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做了深入和大量的工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