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微生物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医学微生物学相关记录1520条 . 查询时间(1.116 秒)
黄新祥,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微生物学学会分析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大连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生物化学硕士学位,2004年于日本岐阜大学微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日本(甲类)医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从事有关人类肠道致病菌基因表达研究,首次发现伤寒沙门菌的z66鞭毛抗原...
彭小雪,副教授,1999至2003年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7年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08至2013年在美国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行博士后训练,之后在美国石溪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从事抗疼痛药物的研发。2016至2017年在美国石溪大学附属医院和美国布鲁克代尔医院医疗中心临床实习,并于2018年获得美国临床病理协会授予的临床检验师资格证书。
刘忠钰,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于军事医学科学院 (现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8年在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黄病毒 (flavivirus) 复制与致病机制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eLife、Science、Journal of Virology、...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8日凌晨公布了2019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全球十名科学家因对地球生物多样性、快速射电暴、量子计算机等研究入选,其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中国科学家邓宏魁入选该榜单。
海南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参考书目。
潘冬立,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学。学历和研究经历 1997 - 2001 本科,北京大学化学专业 2001 - 2007 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专业 2007 - 2008 博士后,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 2008 - 2015 博士后,美国哈佛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系 2015 – 现在 浙江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授 研究方向 1.病毒致病和潜伏的分子机制 2.病毒宿主相互作用 3...
毛亚飞,副教授,病原生物学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重要病原微生物基因工程疫苗及微生物相关药物的研制。病原菌基因工程疫苗及相关药物研制:主要研究幽门螺杆菌基因工程疫苗、金葡菌肠毒素相关药物研制。
林旭瑷,浙江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病原生物学博士后,病毒分子生物学方向博士,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浙江省微生物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重要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及实验室诊断。擅长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迄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
李永泉,教授、博导,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大学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微生物生化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微生物制药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层次。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兼分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杜艺岭,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主要是以微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分子为研究对象,综合微生物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有机与分析化学、合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多领域的技术手段,用于基于组学技术的微生物源先导药物分子的发现;新颖化学骨架与结构单元的生物合成途径与酶催化机制解析;天然产物相关化学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合成生物学技术在药物创新与高产优产中的应用等。...
陈功祥,教授,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临床微生物技术;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男45岁。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并考取出国研究生。1983年赴日本留学,于1990年取得日本京都大学农植物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应用微生物博士后研究。1992年加入美国宝洁公司的研究开发部门,先后在生物技术部等从事人体骨头生长...
Stijn van der Veen,微生物学,教授,研究方向:医学微生物学、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疫苗开发;分子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和应激反应。
李康生教授是我院硕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带头人,免疫学专业硕士、博士授权点负责人,广东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会理事,汕头市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免疫学杂志编委,国外杂志《Brain, Behaviour, and Immunity》编委。
赵学强,清华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与方向:1. 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2. CAR-T、TCR-T等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毛晓华,教授,医学院,研究方向:一、分子微生物学;致病菌感染的第一步是细菌黏附于宿主细胞。菌毛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菌毛蛋白结构亚基聚合而成,是革兰氏阴性菌重要的毒力因子。菌毛介导细菌与宿主细胞的黏附,帮助细菌躲避宿主防御系统,促进与感染、耐药相关的生物被膜(biofilm)形成,且菌毛蛋白为原核生物所特有,因此菌毛是抗感染药物的理想靶标。作为细菌附属器官,以菌毛为靶点的抗菌药的优点在于阻断细菌对宿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