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细菌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细菌学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2.104 秒)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冀珑课题组在学术期刊mLife上发表了题为“Filamentation and inhibition of prokaryotic CTP synthase with ligands”的研究成果,详细解析大肠杆菌胞苷三磷酸合成酶(CTP synthase,简称CTPS)的结构,并揭示其与多种配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抑制机制。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CTPS在生物体内的调控...
先导编辑是一种通过融合Cas核酸酶与逆转录酶的新型基因编辑系统,能够实现非同源重组依赖的任意碱基替换、DNA片段插入和删除,在疾病治疗和农业育种等领域有重大应用前景。先导编辑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真核细胞,如人类细胞、小鼠细胞和植物细胞等的基因组编辑,但该系统在细菌中的应用仍旧受限,目前只在大肠杆菌的质粒上实现编辑。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食品科学知名期刊Food Chemistry(IF:7.514/Q1 Top)发表题为“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indirect competitive ELISA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Enterobacteriaceae siderophore ent...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重要的人类肠道致病菌,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约410万例感染病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于EHEC引发的疾病具有暴发流行性和极强的致死性等特点,该致病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深入研究EHEC致病机制并全面解析其致病性调控通路,进而寻找针对EHEC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毕洪凯,江苏特聘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细菌遗传及生理生化、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发展机制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筛选研发以及靶点确证等工作。现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ell Chemical Biology、mBio、Molecular Microbiology和Journ...
冯友军,现为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任Research scientist。研究主要是以食源性病原菌(如大肠杆菌和霍乱弧菌等)为研究模型,从事细菌脂肪酸 (包括其2种衍生物biotin & lipoic acid) 的代谢调控机理的研究。同时探索人畜共患病原体猪链球菌的感染机制。业已在本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取得...
刘锦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领域与方向:刘锦涛课题组主要从事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方面的研究。菌膜是由紧密排列的细菌形成的群落。它们导致许多病菌感染,并对药物及人体免疫系统有超强的抵抗力,这为治疗细菌感染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课题组使用交叉学科及定量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开发创新的菌膜培养及观测技术,研究菌膜的群体行为及时空动态特性,并寻找治疗细...
王琦,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二级),研究方向:菌物(黏菌)系统学、菌物资源的保护、评价及利用。
刘健华,女,1973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全国兽药残留与耐药性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得临床兽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华南农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7月出站后留校任教并受聘副教授,2013年晋升为教授。...
倪宏波,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分子细菌学、分子免疫学。
张秀敏:女,汉族,1970年出生,理学博士,教授,微生物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2007年6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被引进至河北大学工作。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基金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河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所授课程:本科生课程:“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学大实验”,研究生课程:“高通量筛选技术”,“现代微生物技术”。主要研...
段康民,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特聘)、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微生物学报》和《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编委。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一个非常严酷的腐蚀环境,桥梁、船舶、管线、码头等以钢铁为主要结构材料的设施时时面临腐蚀的危害。腐蚀不仅造成材料的浪费,有时还导致灾难的发生。因此,海洋环境下钢铁腐蚀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1991年开始,在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保荣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段继周课题组,先后展开了海洋环境下微生物腐蚀过程与...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