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地层学与地史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地层学与地史学相关记录614条 . 查询时间(0.517 秒)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李建国研究员研究团队以他们所取得的材料和进展为基础,结合他人的研究,为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叠系-古近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多门类综合生物地层框架。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地质学综合期刊《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2020年8月3日下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首次在青藏高原纳木错中心湖区近百米水下成功获取144.79米岩芯,钻探深度达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万年连续气候环境记录。此前,我国高原湖泊最大钻探深度为114.9米,本次纳木错岩芯成功钻取是我国湖泊岩芯钻探首次达到150米级别。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纳木错湖面海拔约4730米,在此区域开展岩芯钻取工作,天气是最大的挑战。钻探工作自201...
近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IUGS)和国际地层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ICS)批准成立了国际地层年代校准亚委员会(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 Timescale Calibration;ISTC),并选出了来自10个...
黄程,中共党员,重庆永川人,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生物地球化学、沉积地球化学以及古气候研究。当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目前与德国相关领域专家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马福军,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科研兴趣和方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云南曲靖素有“鱼的故乡”之称,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早期鱼类栖息和繁衍的天堂。中国科学家在这里对古鱼化石及相关地层进行“摸家底”的普查研究最新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为中国志留纪(约4.2亿年前)生物地层的精深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与曲靖师范学院的研究专家、学者组成的早期脊椎动物研究团队,近日在专业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与《地学前缘》分...
曲靖素有“鱼的故乡”之称,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早期鱼类栖息和繁衍的天堂,从4.3亿年前的志留纪罗德洛世开始,一直到3.8亿年前的中泥盆世末,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绝大多数古生代鱼类——无颌类(盔甲鱼类、花鳞鱼类)、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几乎都能在曲靖找到踪迹。不仅如此,在曲靖还发现许多独有属种,不乏各自门类中最早、最原始的代表。这些来自曲靖地区志留系-泥盆系中的化...
林志成,2005年兰州大学地质学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2010年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兰州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期间,2007-2008年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额资助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完成联合培养博士阶段学习。2011年1月起在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期间,2012-2013年受学校委派至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完成博士...
一般认为俯冲板片的拖拽力(slab pull)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但洋中脊的推力(ridge push)也有一定的贡献,当二者达到稳态时板块运动的速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板块在运动时速度经常会发生突然变化,其动力学机制仍不清楚。晚白垩世以来印度大陆持续向北漂移,与亚洲大陆在新生代早期发生碰撞,造成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印度板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运动速率发生了多次突变,最显著的两次发生在约70 ...
慢滑移地震事件(SSEs)是20世纪早期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卡斯卡迪亚断层(Cascadia Subduction Zone) 发现的,这是一种能量释放缓慢的地震,间歇周期性地重复发生,比一般地震持续时间长的多,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周甚至几年,以前常规的地震仪很难记录它们,因而被称为“无声地震”或者“幽灵地震”。在过去的20年间,由于数字观测技术的发展,GPS测量和地震观测已经识别出一系列的慢滑移地...
板块俯冲作用是驱动板块构造的引擎,是地球演化甚至是蓝色地球宜居性的深部控制因素。板块俯冲初始启动、连续消减的动力过程与机制受控于俯冲界面的流变特征。蛇纹石的粘度比普通地幔岩石的粘度低几个数量级,因此俯冲界面地幔岩石蛇纹石化可显著改变岩石圈流变特性,促进板片获得持续俯冲的“正反馈”。此外,蛇纹石也是水和CO2等流体的主要携带矿物,因此是地球深部-浅部物质能量交换(mass and energy tr...
寒武系苗岭统与芙蓉统之交的碳同位素正漂移SPICE事件,是显生宙全球碳循环的一次较大波动(其正漂幅度可达~5‰),在全球各大陆均有相关报道和研究。与之同时发生的是德雷斯巴奇阶(Dresbachian)生物灭绝事件,导致约40%的海洋生物灭绝,是早期寒武纪生命演化进程中较为严重的一次灭绝事件。大量研究认为SPICE事件是由有机碳大量埋藏导致,并伴随着显著的海洋缺氧和硫化,这也很可能是导致德雷斯巴奇阶...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方小敏研究员等人,通过研究华南地区7个盆地(图1)古近纪地层孢粉,发现华南地区的气候和植被在中始新世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古新世到早始新世的孢粉组合中耐旱的麻黄粉属和凤尾蕨孢含量较高,指示当时气候偏干旱;中始新世到渐新世的孢粉组合中则出现丰富的喜湿热的热带、亚热带常绿树种和落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树种,旱生植物种类几乎消失,植被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属温暖湿润的...
在过去的数年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员等科研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黔北地区广泛发育的奥陶系顶部赫南特阶碳酸盐岩(以往一般被归入观音桥组)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修订,建立了具有全球广泛对比意义的赫南特阶综合地层框架,并据此对奥陶纪末大灭绝的基本过程和型式进行了重新评估。 最近,王光旭等进一步对区域内的另一个关键层位——五里坡组进行了综合地层学研究。五里坡组的地理分布较为局...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展现了未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上到处都是冰封的场景。而在地球历史上,类似的极端气候事件曾经出现过多次。从灭绝到恢复正常森林植被、湖泊海洋需要多久?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条新思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日发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所研究团队发现,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二叠纪末大灭绝(2.52亿年前)之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都需要长达一千万年的时间才能明显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