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动力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动力气象学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2.922 秒)
靳立亚,男,博士,教授,中共党员。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气象学、气候学、干旱区和季风区气候变化、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化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担任中国第四纪科学联合会古气候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项目通讯评议人;
陈权亮,男,教授,生于1979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01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大气科学学科硕士生指导教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联合指导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气象学会理事。
李国平,男,四川省聘二级教授,生于1963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83年成都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专业获理学学士,198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天气动力学专业(气候方向)理学硕士,2007年西南交通大学获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GPS气象学方向)工学博士。2004年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访问教授,现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学科兼职博导。四川省...
徐伟新,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毕业于犹他大学,获大气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热带对流(犹他大学),卫星降水(马里兰大学),以及雷达气象(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世界知名团队学习工作。主要从事热带气象,中尺度动力,对流过程,以及微物理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极端对流、暴雨、雷电、台风等灾害天气的研究。曾主持(PI或c...
简茂球,男,1965年11月生。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方向;季风与海-气、陆-气相互作用、热带大气环流、区域气候变化、能量与水分循环。
朱志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 (1)季风和极端天气事件多尺度变异及其物理机制 (2)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与气候影响 (3)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其成因 (4)季节内至年际变率可预报性及其预报方法研究。
赵海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主讲课程: 热带天气动力学、台风分析与诊断、气候统计方法;主要研究领域: 台风活动变化机理;台风预测技术研制;热带波动。
张文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ENSO动力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东亚气候变异及模拟;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尤其关注热带太平洋ElNino-SouthernOscillation(ENSO)动力学,及其在区域气候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张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数值模式辐射参数化、云辐射相互作用、快速辐射传输模式开发及云遥感、人工智能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
袁潮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热带&副热带海气耦合相互作用,季节性气候预报及其社会化应用。
虞越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极端温度的次季节预报。
俞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主讲课程: 流体力学,数值天气预报,气候数值模拟,短期气候预测基础课程实习;主要研究领域: 陆-气相互作用,植被生态系统-大气相互反馈过程,陆面过程及模拟,气候数值模拟与预测,动力降尺度。
杨双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季节内振荡动力学;短期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高对流层-低平流层动力学。
徐邦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 研究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变化特征、动力过程及其与天气-气候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发展和建立了多种创新性的诊断方法,并通过模式敏感性试验,揭示了季节内振荡东传和北传机制,定量研究了天气尺度扰动透过扰动动量、大气非绝热加热、海气热通量对季节内振荡强度和移动的贡献。
王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气季节内振荡动力学机理。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