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探测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探测相关记录221条 . 查询时间(0.392 秒)
2024年1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研制的12台轨道大气探测仪的最后一台搭载“天目一号”15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快舟一号甲“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入轨,开展探测。至此,十二星轨道大气原位探测完成在轨组网。
月球是无大气天体代表,其表面没有浓密大气和全球性磁场保护,来自周围空间的各种辐射粒子可以直接与月表相互作用,并引起月壤物理和化学属性改变,即太空风化效应。在月球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大约有四分之三时间在太阳风中,因此太阳风是月球主要的空间粒子源。在太阳风与月壤相互作用过程中,约有0.1%-1%的太阳风质子会直接以质子形式被散射,10%-20%的太阳风质子会在与月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捕获一个电子以能量中性...
2023年11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光谱(FTS)观测平台(合肥站)通过了全球大气成分变化探测网络(NDACC)的数据质量认证,被接收为中国首个NDACC-IRWG(IRWG指红外工作组)标准站。2023年12月中旬起,合肥站开始观测数据上传和共享,正式投入运行。
2023年9月17日,在首届国际大气环境遥感学会(AERSS)年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办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国际大气综合观测网络边会,边会宣布全球大气气溶胶-云-降水观测网络(GAONet)启动建设。
在人为活动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地面大气臭氧(O3)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作为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臭氧的排放、传输、化学转化以及去除过程均受到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福建沿海城市群臭氧前体物排放水平较低,但存在臭氧污染的风险。探究气象条件对臭氧浓度的影响机制及贡献对大气环境研究及臭氧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地学大数据可以发现知识,也可以检验知识,或可以探测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程度,或则可以为人类探知自然规律提供方向。海洋运动是地球能量及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学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海洋运动的模拟,但仍然有许多规律或机制不完全掌握。
2023年3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a controllable lander for in-situ,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deep sea chemosyntheti...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各个重点区域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浓度逐年降低,日均值超标率也呈现下降趋势。然而,臭氧浓度却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在南方一些城市,臭氧已经取代PM2.5成为大气的首要污染物。近地表臭氧浓度的上升将对空气质量、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臭氧主要是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而产生的,但由于臭氧与其前...
2023年2月16至17日,中国通量观测与研究网2022年学术年会暨二十周年战略发展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办,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海北站)李英年团队开展的“高寒草甸长期定点多类型碳水通量监测与研究”工作获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简称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十大科学进展奖,赵亮研究员的论文“Diurnal, seasonal and annu...
快速城市化过程,既表现为建成区面积的急剧扩展,同时城市内部高度也在快速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立体化和建筑高层化使得城市垂直扩展特征显著,而城市二维三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改变了局地气候,并影响了大气污染物的输移过程。同时,城市中居民的活动空间逐渐从地面扩展到近地表,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模式与居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密切。此外,探究空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对揭示大气污染物在近地表的交换机制,以及城市-郊区大气污...
华北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区域。该区域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近些年冬季频发的区域性霾污染引起了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2013年以后,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华北地区大气中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显著下降,但大气中无机铵盐(硫酸铵、硝酸铵等)的浓度却增长明显。氨气(NH3)可与大气中酸性气体结合生成二次气溶胶,是生成PM2....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降水和气温变化对高原及其周边区域的能量水分循环及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以前的研究工作显示,在冬春两季,中纬度环流和低纬度南支槽前的暖湿气流受高原地形强迫,形成了高原西部和东南部降水的大值中心;年际时间尺度上,ENSO和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是影响上述区域降水异常的主要因子。然而,春季基本气流演变迅速,月平均时间尺度上调控高原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因子和物理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TanSat)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在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合作协议支持下,本研究联合使用了欧洲哨兵卫星(Sentinel-5P)的二氧化氮(NO2)观测。研究结果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清洁可再生太阳能应用前景广阔。地表水平总辐射(Global Horizontal Irradiation,GHI)是太阳能发电预报系统中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晴空条件下太阳能资源最丰富,GHI的高精度预报对光伏等太阳能大规模化并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0月9日,空间中心系统室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室基于蟹状星云X射线掩星探测技术,利用大气中不同成分X射线截面吸收限的突变性,反演得到了120–250km氮(N)、氧(O)等大气成分的密度。之前基于X射线掩星反演大气密度的研究中,由于受制于探测器探测能量低能端的限制,采用同一系数实现NRLMSISE-00模型大气密度的修正,大气各成分的比例仍依赖于NRLMSISE-00模型,即不同成分密度反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