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古生物学 最早相关记录70条 . 查询时间(0.348 秒)
202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朱茂炎研究员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科研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之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中的又一项重要突破,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了...
近日,《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记叙了产自山东莱阳下白垩统青山群的中国最早发现的翼龙化石材料,重新厘定了分类位置,并将其归入了神龙翼龙超科。此外,研究根据这些材料中保存较好的一件股骨,对翼龙股骨的性状演化和大腿肌肉附着位置变化开展了详细讨论。
被子植物的花朵给世界带来了美丽芬芳,也是植物吸引昆虫协助传粉的利器。植物学意义上的花朵和通常概念中的花朵有所不同:前者指的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后者指的是拥有艳丽好看的花瓣的花朵。虽然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产出过不少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例如著名的古果),但此前的化石中并未发现典型意义上的花朵——没有是艳丽好看的花瓣。
中国西南(云南元谋)新发现的小型猿类化石提供了已知最早长臂猿的证据。现今,长臂猿科现存20种,主要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华南和东南亚。在我国境内现存仅4-6种。然而,此类化石非常稀少,多数是发现于华南和东南亚不老于200万年前的洞穴地点中。云南元谋新发现的被命名为元谋小猿(Yuanmoupithecus xiaoyuan)的小型猿类,被科学家团队确定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长臂猿...
众多现生鸟类拥有特化或季节性的食果习性,是为植物传播种子的重要媒介。而这一习性在化石记录中究竟何时出现,此前则长期不为人所知。鸟类在早白垩世时的辐射演化是陆地生态系统演化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尔后伴随着延续整个白垩纪的植物(类)果实结构的繁盛和多样化。研究者们一直猜测早期鸟类和结果植物之间可能存在演化上的联系,但由于化石物种的食果记录非常难以确定,这一猜测一直未能得以证明。
亲代抚育指双亲对卵或后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等,被认为是生命演化过程中重要的适应行为。在哺乳类、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尤其是社会性昆虫中多次独立演化。其中,携卵行为(brood care)是亲代抚育的一种形式,通常是指单亲在产卵后携带卵或幼体以提供保护的行为,可有效提高孵化率和后代存活率。然而,该行为难以被记录在昆虫化石中,目前中生代昆虫携卵的直接化石证据仅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和白垩纪中期的缅...
属于食肉目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与其同门兄弟不同,它有许多“绝技”,使其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在这些绝技中,大熊猫额外的“拇指”可以说是最著名但也是最神秘的。除了大多数哺乳动物前肢上正常的五个手指外,大熊猫还有一个强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桡侧籽骨,充当第六个手指,形成可以对握的“拇指”来抓住竹子。
木樨科梣属(Fraxinus)现生6组43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大多数种分布于中纬度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分布于低纬度热带地区。中纬度地区梣属的化石记录非常丰富,与梣属的现生分布区一致,然而低纬度地区的化石记录较少,限制了对梣属在低纬度地区扩散演化的认识。云南早渐新世吕合盆地发现的梣属翅果化石是该属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早的化石记录。通过与现生种和化石种的形态对比,定为新种F. Zlatkoi M...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5日消息,在早白垩世(距今约1.25亿年)的义县组地层,中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整株完整保存的单子叶植物——宁城中华草,这是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最早的、可靠的单子叶植物化石记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知名期刊《远古世界》(Palaeoworld)上。
近日,来自5000万年前的南极洲的化石被鉴定为一种已灭绝的巨型远洋鸟类——伪齿鸟。伪齿鸟因其特殊的“骨齿”而引人注目,它们的颚上有着独特的骨刺,就像是长了一嘴尖牙。此次发现的这一记录是巨型飞鸟类的最早化石记录。2020年10月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对发现于南极洲西摩岛的伪齿鸟化石...
在古动物演化领域,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已绝灭的圆柱齿鼠类起源于北美。不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学家领导国际合作团队最新在内蒙古发现亚洲已知最早的圆柱齿鼠类化石证据,并认为亚洲存在发现更为原始的圆柱齿鼠类的可能。
现生的食肉目成员中存在一个普遍的体型-食性限制。既往研究发现对于绝大多数陆生食肉目成员来说,当其体重超过21.5 kg(或宽泛来说20-30 kg)的时候,它的食性一般会转向掠食性并且以捕食体型较大的猎物为主。这种限制的原因在于能量限制。食肉目的肠道没有像有蹄类那样子适应消化植物性食物,肠道菌群也不特化,因此吃植物的消化效率较低,而吃小型猎物所需要支出的能力和取食过程中消耗的能力收支比不平衡,因此...
约3.72亿年前的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 F-F)之交发生了地史五大灭绝事件之一的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F-F事件),致使海洋和陆地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由于该时期陆相沉积和化石记录稀少,因而关于该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较少。另外,一些陆相地层区域的弗拉期-法门期界线位置也长期存在争议。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
迄今最早现代鸟类化石或现身     现代  鸟类  化石  早期演化       < 2020/3/24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新发现的鸟类化石,它或代表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现代鸟类,为理解鸟类分化的时间提供了线索。这块颅骨化石距今6670万—6680万年,具有可见于当今鸡鸭的一些特征。这一发现表明,现代鸟类恰好在白垩纪末大灭绝事件发生的前夕出现,此次大灭绝由一颗大型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引起。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