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 >>> 中华玉文化研究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中华玉文化研究 中国相关记录821条 . 查询时间(1.215 秒)
云兽纹青玉璜,战国魏(前375-前276年),佩饰品。1950-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坑出土,长20.5厘米,宽4.8厘米。这件玉璜由七块和阗青白玉和两个鎏金青铜兽首衔接而成,中间五块玉以铜片穿连,青铜片从五块玉中穿出后,左右两端各装饰鎏金青铜兽首,两只兽首分别衔着透雕的椭圆形玉,青铜片与玉衔接吻合严密,至今毫无松动。这件玉璜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尤其用若干节...
龙纹玉璧,汉 西汉 (前206 - 8年),直径26.3厘米。先秦时,壁、琮、璋、璜等物被称为祭玉和瑞玉,用于祭祖和朝觐等礼仪。到汉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渐趋衰落。不过璧在燎(烧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这样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用于随葬的也不少,有的放在死者的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中间,还有的镶嵌在棺外作为装饰。这件碧玉谷纹壁,谷纹细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颗粒组成,外缘饰以一圈图案化的夔龙纹...
金缕玉衣(金缕玉柙),汉,西汉,殓服。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长182厘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一些贵族死后常穿上一种形似甲胄的王制殓服,这种玉衣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编缀玉衣的缕线质料的等级规定不明。已发现的西汉玉衣既有金缕、银缕或铜缕,还可以用丝缕。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贵人及公主用银...
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清 (1644 - 1911年),陈设品。高6.7厘米、最长23.5厘米、最宽15.6厘米。清代的玉雕工艺非常出色。清代宫廷设造办处,下设玉作,专门招揽全国名匠从事皇家玉器的雕琢。民间碾玉作坊,以北京、扬州、苏州、大理为著。当时玉雕的原料有白、青、碧、黄、翠玉等,常见器物有瓶、壶、碗、洗、花插等,还有各种动物及巨型山子等。这件青玉双联洗,是由两个四角洗的各一角相联为一整体,其...
山形玉饰,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冠饰。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高4.8厘米、宽8.5厘米。这件玉饰有三个叉,左右两叉各刻有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叉有竖向直孔一个,出土时中叉紧连一根长玉管。山形玉饰的出土位置在死者的头部,且与成组的锥形玉饰相邻或叠压。7号墓的主人拥有玉钺和玉琮,是一位集军事权力和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他把山形玉饰戴在头上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尊贵地位。
玉琮,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礼器。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高4.4厘米。《周礼》上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宗教用具。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
玉钺,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礼器,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8号墓出土,长16.3厘米、宽13厘米。使用玉钺时,利用钺身的穿孔捆绑木柄。发掘时发现已朽的木柄痕迹,柄长80厘米,柄上端装有玉钺冠饰,柄下端装有玉钺端饰。玉钺身、木钺柄、玉钺冠饰和端饰组成了完整的玉钺形态。另外,在本钺柄的一侧还发现两个小玉琮,当为玉钺的挂饰。据文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周武王手持一把大钺指挥军队进攻。钺在中国古代...
锥形玉饰,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佩饰物。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9号墓出土,长3.3-12厘米。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日益扩大,富有的人习惯用各种玉饰装扮自己。瑶山7号墓出土的这组锥形玉饰即是当时的装饰品。锥形玉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人体装饰品,原始人或把它垂挂在头发上,或把它戴在颈项上,或把它佩在腰间。
卷龙,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高7.2厘米、宽5.2厘米。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龙身圆形,额头隆起,吻部前凸。除头顶的三角形大耳,大眼睛以及吻部的多道皱纹由比较简洁的线刻划外,光素无纹饰。首尾之间有横向窄缺口,或连或断,或为一道不明显的划纹。颈背部对穿一小孔,可穿系佩挂。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
玉龙,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高26厘米。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神像纹冠状玉饰,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出土,长10.3厘米。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器著称,常见的玉器种类有珠、管、坠、玦、璜、瑗、镯、璧、琮等,这些玉器多出于墓葬。根据《周礼》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之说,考古学家把这类墓葬称为“玉敛葬”。这件玉饰制作得相当精致、完美,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透雕冠状玉饰,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出土。长7.1厘米。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器著称,常见的玉器种类有珠、管、坠、玦、璜、瑗、镯、璧、琮等,这些玉器多出于墓葬。根据《周礼》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之说,考古学家把这类墓葬称为“玉敛葬”。这件玉饰制作得相当精致、完美,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玉发箍,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1986年征集,高14.8厘米。此箍形玉器以青色玉料制成,呈椭圆中空的筒状。顶部较大,作斜口形式。底部略小,口部平直。器壁较薄,口部边缘尤显锋利。
玉铲,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长19.1厘米,刃宽10.3厘米。此玉铲呈梯形。方柄直刃,刃略宽于柄,柄部正中有一个对钻的圆孔。铲身通体细致抛光,刃口双面磨制。玉铲器身扁薄,形制规整,表面经过抛光,十分光滑。穿孔整齐,可能是用木棒、竹管加沙蘸水钻成。这种精美的玉铲不可能真正作为生产工具来使用,可能是为了代表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甚至还有宗教上的意义。
玉琮,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1958年征集,高49.7厘米。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阴刻有日月纹图案,器身局部残留有制作时的切割痕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