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 基础力学 固体力学 振动与波 流体力学 流变学 爆炸力学 物理力学 统计力学 应用力学 力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力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记录137条 . 查询时间(1.423 秒)
日前,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工程与应用物理系王少杰教授课题组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湍流输运和约束模式跃迁的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Self-Organized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Transport Barrier in Ion-Temperature-Gradient Driven Gyrokinetic Turbulence”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
我校工程科学学院朱志强特任副研究员、司廷教授和徐晓嵘教授在微纳尺度流动理论和调控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提出了无边界约束的开放式微流动方法,实现了从零维到三维材料的先进制造。新技术克服了传统封闭式微通道的局限性,具有生产效率高、材料适用性广、易于集成化和工业化等特点,在微球和微胶囊制备、增材制造、生物医学、能源环境、传感和微型机器人等领域展现出了重要的应用前景。结合国内外的最新进展,该团队近期撰写了题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的王奉超研究团队在纳米通道气体输运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普适的Knudsen理论模型,适用于定量描述任意壁面粗糙度的纳米通道内的气体流量。2023年11月15日,该研究成果以"A generalized Knudsen theory for gas transport with specular and dif...
2022年9月27日,中国科大黄方教授团队利用金属稳定同位素,在流体活动稀有金属运移和富集过程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进展。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
力学系已发展成为国内同领域最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为国家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流体力学基础:本课程阐述流体的力学特性、运动规律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守恒定律、本构关系、运动学、静力学、无粘流的一般理论和关于不可压缩势流、水波、旋涡以及简单粘性流动等问题的理论。注重物理概念和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物理过程和流动图像的分析与阐明以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计算力学实验室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王博教授研究团队开展合作,在纳米限域传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在微纳米尺度下,材料的表面形貌和表面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材料的吸附接触行为,发展吸附接触力学理论对生物力学、微纳米机电和原子力显微镜等众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郑志军研究组在粗糙表面的弹性吸附接触力学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表面粗糙度可以改变接触界面的强度和吸附模式,并揭示了界面增强/减弱和吸附模式转变的力学机理。相关研...
在微纳米尺度下,材料的表面形貌和表面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材料的吸附接触行为,发展吸附接触力学理论对生物力学、微纳米机电和原子力显微镜等众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郑志军研究组在粗糙表面的弹性吸附接触力学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表面粗糙度可以改变接触界面的强度和吸附模式,并揭示了界面增强/减弱和吸附模式转变的力学机理。相关研...
自2017年起,近代力学系连续举办“流体力学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旨在促进各实验室之间的沟通、活跃同学们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同时建立各实验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学术交流平台。经各实验室导师推荐和研究生自主报名,2020-2021年度报告人共包括4位博士后、1位访问学者和26名优秀研究生。报告内容涵盖了学术进展报告、文献综述和经验分享等。报告会由司廷教授主持。
2021年1月11日,“生物大分子相变与细胞可塑性调控研讨会”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召开。会议围绕染色体蛋白质机器的相变与相分离调控机制,以类器官为模式体系,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展开前瞻性研讨与集成性合作。来自国内各单位共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招生考试部分科目理论力学考试大纲。
细胞微管是由极性微管蛋白组装而成的线性管状聚合物,作为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于随机的聚合和解聚过程,微管长度在增长和快速缩短两种状态间频繁切换,表现出强烈的动态不稳定性。
1805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在研究润湿和毛细现象时描述了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定量关系。两百多年来,杨氏方程已成为润湿领域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虽然基于热力学能量最小化方法可推导得到该方程,但是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从力学角度解释杨氏方程,并验证其在纳米尺度的有效性。该领域仍存在许多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作为控制液滴动力学的关键因素,作用在固液气三相接触线处的毛细力并没有...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中科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团队研究了固液界面毛细力的微观起源,揭示了液滴接触线处受力平衡的作用机理,并从力学角度给出了杨氏方程的合理解释。该研究成果以“Microscopic Origin of Capillary Force Balance at Contact Line”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